第74章 抬籍制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四夷馆,焕然一新。
  卡不奇拉等人从夏宫回来后,前后脚的功夫,便有工匠赶来,对四夷馆进行修补完善。
  这当然大部分功劳归结于卡不奇拉的身上。
  等他跪拜后,立马提出了一个请求。
  愿意追随伟大的大明陛下修行,归顺新大明帝国。
  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啊,他紧紧跪在地上,颇有一种朱训镗不答应便长跪不起的感觉。
  于是,朱训镗勉为其难......还是拒绝了卡不奇拉【无理】的请求,不过赐予他殷人身份,并得恩殊,可用国姓。
  两方相处融洽,双方都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局面,最终喜大普奔。
  第一个暴蒙贵族归顺大明的人出现了,卡不奇拉特请教四夷馆的官员,改名为朱归德。
  朱训镗也没想到这一方面,然而,他懂得千金买骨,一诺千金的故事,特允许卡不奇拉接触大明知识,学习大明语言,并派专人教导。
  接下来的会谈,就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米提朴等人,已经知道了大明的强大,而且为了性命安全,愿意进行和谈,双方初步达成了意愿,并打算派遣使者,议论和谈的事情。
  天命三年八月十五日,正值中秋佳节,大明各地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即使是白日,大街小巷上也挤满了人。
  历时三十年的发展,大明京城人口已多达十万余人,今年,关内关外两开花,朱训镗大喜,特开恩,开放京城。
  初,大明人稀少,为了安全起见,牢固的京城,外人极难进入其中,除了少数的活动,才允许进入。
  形式逐渐发生改变,随着大明人数迅速爆炸式的增长,殷夏之人对大明向心力急速增强,尤其是经过两次战争,朱训镗更加体会到了这些人已经接纳了是诸夏的身份,而且心中也以成为大明人为目标。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特殊对待,使劲压榨殷人,恐怕早晚会成为祸害,所以,必须做出改变。
  要采用更柔和的措施,进一步同化他们。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训镗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抬籍”仪式。
  其中关内战争,涌现出将近八百人的士兵,作战勇猛,杀敌无数,特抬籍大明,为了更好的区分,朱训镗改变了以前的户籍制度。
  目前户籍制度,仍保留原先的三种,分为明,夏,殷。
  以前的大明人仍备注明,但是后面都会备注一个字“汉”,代表着纯正的血脉,是真正的诸夏后人。
  而抬籍的士兵则就是归为明,无备注。
  这么不明显的一手,不仅缓解了矛盾,而且保证大明底盘不失。
  而安化重镇的陈去疾,战功赫赫,守土有功,朱训镗亲自下旨,归为汉族。
  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大明人扩充了万人,从账面看,抵消了因战争而损耗的人口,反而多出了不少。
  不仅如此,夏人也被有些改动,却掉了唯血脉论身份,一些立下功劳的士兵,也被抬籍进入夏人的序列,夏人的数量膨胀的也十分快,足足涨了两万人。
  两次战争,经过一番灵活的操作,大致上也消灭了部落首领,【改土归流】也要提上日程,全新分配土地和人口迫在眉睫。
  京城内,往年略显死寂的气氛打破了。
  不能小看人们对京城的热情,天子脚下,皇城根上,谁不想看看。
  后世的共和国首都,建立在北方,可能与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有所区别。
  自南宋开始,中国的税收粮食大部分来自南方,北方常年战乱,气候的影响,逐渐衰落,其中南方的经济迅速腾飞。
  虽建国之初,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曾傲视全国,但随着改革开放,渐渐南方成为了全国的领头者。
  而广泛流传的“京上广”,京还要排在前面,这其中最大的作用恐怕就是政治起的作用。
  三十年的潜移默化,新一代的人们,认同了自己的身份,大明的开城令一出,迅速传播开来,道途中,到处有年轻的人们赶往京城。
  而这也带动了沿途的经济,一些有眼光的小商小贩在沿路摆摊,中秋节的前几天生意火爆,众人都觉得十分好。
  人们获得了舒服的招待,商人得到了钱财,笑的他们眉笑眼开。
  不止如此,全国各地的商人也早早备齐东西,前往京城。
  以前,进入城门必须缴税,而且是根据货物的总量来判断,一般的小商贩,赚的钱财,五分之一都要缴税,可以想象,当这次进入城门缴纳的税款降低了一半,众人是如何的表现了。
  所以,中秋节这一天,据粗略估计,京城足足有二十万人。
  不算关内,占据全大明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即使与此时其他地方的大都城相比,也可以媲美【排除神州。】
  四夷馆内,一名男子站立在青铜镜面前,整理着衣服,此人梳着明冠,穿着宽松的衣衫,除了面容有些暗黄,与大明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归顺的卡不奇拉,名为朱归德。
  经过多日的努力学习,他是愈发的沉迷于大明文化,对自己的“迷途归反”十分骄傲自豪,过去的自己简直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
  这些日子,他对京城轻车熟路,每日必不可少地朝圣环节,前往大明皇家学院的黄帝面前,虔诚地礼拜。
  四夷馆的会堂内,此时已经有数十名贵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玩耍,他们虽然没有朱归德那么痴迷虔诚,但也被大明的文化吸引,尤其是大明京城的吃喝玩乐,那是相当有吸引力。
  平常极少能进入京城,这次他们可要好好地玩上一番。
  每人从四夷馆的官员里赊了一屁股的帐,就等今日了。
  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他们抱的就是这副心态。
  “此次借债三十两黄金,手续费一两白银,总共合计已经借了一百三十八两黄金,外加九十八两白银,你拿好喽。”
  一位官员笑眯眯地说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