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夫妻
今年过年五公主没有露面,可也没有什么人问起她,仿佛大家一起忘了还有这么一位公主存在。
这一点都不奇怪,五公主的事,该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也没那个面子进宫赴宴。
大皇子妃朱氏又发福了。
每次看到她,刘琰都有些替她难受。
穿着总是俗艳刺眼,金饰戴满一头,脸上扑满了厚厚的白色的香粉——以前她只扑脸,脖子还是黑。后来好象是被人笑话了,知道连脖子也一起用粉盖上。可看上去并不显得就比过去强多少。
比衣饰打扮更叫人难受的是她的言谈举止……
就象现在,宗室贵戚齐聚在宜兰殿,陪皇后娘娘说话。这种场合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比如有的人去年还在这儿,今年却不见了。有的人去年坐的位置靠角落,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今年位置朝前挪了不少,也会笑着和身边的人寒喧了。
不管心里想什么,大过年的,大家说的都是和气、吉祥的话。可朱氏不一样,她扯着大嗓门,用响彻宜兰殿的声音抱怨丈夫。
“这个喜新厌旧没良心的东西!整月整月的不着家,你们说说他能上哪儿去?”
其它人没有接茬的。
你自己男人,你不知道他上哪儿去,别人谁管你。
朱氏也不是要从旁人那儿问个答案,她拿出一条大红色金线刺绣的锦帕,响亮的擤了一下鼻子:“打量着我是个傻人不知道呢?不就是有外心了!我十八岁就嫁给他,给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当时日子哪有现在好过?大冬天里洗衣我的手都生了冻疮。他可倒好,现在富贵了,就嫌我了……”
一旁的茂丰侯夫人撇过脸去,不然她真怕自己控制不住露出嫌恶与鄙薄来。
家里有个这样的老婆,谁还乐意回家?别看她和朱氏一样是女人,但她此刻特别能理解大皇子。
朱氏现在这样子,和年轻时候真不一样了。茂丰侯夫人也见过他年轻时的样子,圆脸盘,辫子又粗又长,是个爽利人——虽然有些小心眼儿吧,可谁没有自己的小盘算?
现在的朱氏,腰粗了不止一倍,各种珠宝首饰浓粉艳脂,把整个人抹的面目全非,待人接物更是一言难尽。不光她丈夫躲着她,连她女儿都看不惯母亲的作为,劝也劝不了,索性除了请安也不往她跟前去,眼不见为净。
都到了这把年纪,自己又是这么个模样,倘若能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一些,想来丈夫就算不如年轻时候那么恩爱,也会给予正妻应有的体面尊重。但朱氏自己不体面不尊重,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瞎嚷嚷,简直把大皇子和她自己的脸都丢尽了。
娶了个这样的老婆,真是前世的冤家啊。
一旁相熟的另一位夫人示意她去看朱氏拿在手里,随着话语声挥来舞去的帕子。
不用说,这其中的意思两个人也都明白。
皇后娘娘格外节俭,听说平时常服很少用织锦缎,衣上绣纹装饰也少用金银线和珠宝。朱氏却如此堂而皇之的奢侈靡费,用这么贵的料子裁制手帕,仿佛生怕人家不知道她身份贵重一样。
可是朱氏另一方面却极为小气,与各府往来的节礼、寿礼这些,都是能省就省,吝啬的令人发指。
眼见朱氏越说越不象样,曹皇后使了个眼色,英罗和在一旁伺候照应场面的石尚宫都明白皇后的意思。
一个年纪不大的宫人端着托盘过来,走到朱氏身前的时候托盘一歪,托盘上的两盏茶茶盖翻倒,茶水泼洒出来溅在了朱氏肩膀上。
茶倒不烫,可是朱氏难得遇见今天这样的大场面,正谈兴大发滔滔不绝,忽然间被热茶一浇,嗷一声跳了起来,抬起手就是一耳光抽过去:“不长眼的东西!”
朱氏粗壮,那个小宫女给打得一个趔趄,要不是英罗从后面赶上来扶了她一把,她一下非摔个结实的不可。
“您不要同她计较,今年宜兰殿来的客人多,人手不大够,所以平时不端茶递水的人也调进殿来服侍。娘娘衣裳沾上茶水了,奴婢服侍娘娘去后面整理一下吧。”
朱氏脸色难看的要死,还要再追着打那小宫女两下,英罗面上含上,不动声色给拦了下来:“大过年的,今天就暂且饶了她,等过了这两天,我亲自送她去慎刑司领罚。”
朱氏听到这小宫人要受罚,这才悻悻然的住了手。
英罗唤了两个人来服侍朱氏去更衣。
朱氏一出去,宜兰殿内气氛就不一样了。比刚才轻松,也有一种“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谁也不说”这种心照不宣的愉悦感。
宜兰殿是什么样的地方,朱氏那等粗俗之人待在这儿里,简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她旁若无人高谈阔论,全没看见在场的人都尴尬窘迫,都在替她难受。
但愿她这更衣更的时间长些再长些,别回来了才好呢。
刘琰本来坐在曹皇后下首,可是轮番的被人夸赞奉承,听得她直别扭,索性和刘琰一起避到了一旁。
朱氏刚才那些话她真心不想听,可是朱氏声音太洪亮,不想听都不行。
这会儿人不在殿内了,刘琰小声问刘芳:“大哥总在外面不回府?那他住哪儿啊?”
刘芳比她懂得多,听说的消息也多,可这种话题她一个没出嫁的姑娘实在不大好开口,又想了想,这事儿刘琰反正也很快会知道,不用瞒她,就直说了。
“我听说他在外面有一处宅子,里面安置了一个人。”
“啊?”
刘琰只是年纪比她小些,又不傻,一听就明白了:“是什么人?”
“不知道,那宅子在哪儿也没人知道。大概怕大嫂知道了又会生事伤人吧,所以瞒的这么严实。”
刘琰顺手拿了一根红绿二色交缠的彩绳,和刘芳一起摆弄起翻绳来,小声说:“大嫂是挺讨厌的,可我觉得大哥这样做,也不对。”
“这个……”刘芳觉得这事儿怎么说都不合适:“清官难断家务事,两口子的事情谁对谁错就更难说得清了,咱们别多管。”
这一点都不奇怪,五公主的事,该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也没那个面子进宫赴宴。
大皇子妃朱氏又发福了。
每次看到她,刘琰都有些替她难受。
穿着总是俗艳刺眼,金饰戴满一头,脸上扑满了厚厚的白色的香粉——以前她只扑脸,脖子还是黑。后来好象是被人笑话了,知道连脖子也一起用粉盖上。可看上去并不显得就比过去强多少。
比衣饰打扮更叫人难受的是她的言谈举止……
就象现在,宗室贵戚齐聚在宜兰殿,陪皇后娘娘说话。这种场合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比如有的人去年还在这儿,今年却不见了。有的人去年坐的位置靠角落,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今年位置朝前挪了不少,也会笑着和身边的人寒喧了。
不管心里想什么,大过年的,大家说的都是和气、吉祥的话。可朱氏不一样,她扯着大嗓门,用响彻宜兰殿的声音抱怨丈夫。
“这个喜新厌旧没良心的东西!整月整月的不着家,你们说说他能上哪儿去?”
其它人没有接茬的。
你自己男人,你不知道他上哪儿去,别人谁管你。
朱氏也不是要从旁人那儿问个答案,她拿出一条大红色金线刺绣的锦帕,响亮的擤了一下鼻子:“打量着我是个傻人不知道呢?不就是有外心了!我十八岁就嫁给他,给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当时日子哪有现在好过?大冬天里洗衣我的手都生了冻疮。他可倒好,现在富贵了,就嫌我了……”
一旁的茂丰侯夫人撇过脸去,不然她真怕自己控制不住露出嫌恶与鄙薄来。
家里有个这样的老婆,谁还乐意回家?别看她和朱氏一样是女人,但她此刻特别能理解大皇子。
朱氏现在这样子,和年轻时候真不一样了。茂丰侯夫人也见过他年轻时的样子,圆脸盘,辫子又粗又长,是个爽利人——虽然有些小心眼儿吧,可谁没有自己的小盘算?
现在的朱氏,腰粗了不止一倍,各种珠宝首饰浓粉艳脂,把整个人抹的面目全非,待人接物更是一言难尽。不光她丈夫躲着她,连她女儿都看不惯母亲的作为,劝也劝不了,索性除了请安也不往她跟前去,眼不见为净。
都到了这把年纪,自己又是这么个模样,倘若能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一些,想来丈夫就算不如年轻时候那么恩爱,也会给予正妻应有的体面尊重。但朱氏自己不体面不尊重,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瞎嚷嚷,简直把大皇子和她自己的脸都丢尽了。
娶了个这样的老婆,真是前世的冤家啊。
一旁相熟的另一位夫人示意她去看朱氏拿在手里,随着话语声挥来舞去的帕子。
不用说,这其中的意思两个人也都明白。
皇后娘娘格外节俭,听说平时常服很少用织锦缎,衣上绣纹装饰也少用金银线和珠宝。朱氏却如此堂而皇之的奢侈靡费,用这么贵的料子裁制手帕,仿佛生怕人家不知道她身份贵重一样。
可是朱氏另一方面却极为小气,与各府往来的节礼、寿礼这些,都是能省就省,吝啬的令人发指。
眼见朱氏越说越不象样,曹皇后使了个眼色,英罗和在一旁伺候照应场面的石尚宫都明白皇后的意思。
一个年纪不大的宫人端着托盘过来,走到朱氏身前的时候托盘一歪,托盘上的两盏茶茶盖翻倒,茶水泼洒出来溅在了朱氏肩膀上。
茶倒不烫,可是朱氏难得遇见今天这样的大场面,正谈兴大发滔滔不绝,忽然间被热茶一浇,嗷一声跳了起来,抬起手就是一耳光抽过去:“不长眼的东西!”
朱氏粗壮,那个小宫女给打得一个趔趄,要不是英罗从后面赶上来扶了她一把,她一下非摔个结实的不可。
“您不要同她计较,今年宜兰殿来的客人多,人手不大够,所以平时不端茶递水的人也调进殿来服侍。娘娘衣裳沾上茶水了,奴婢服侍娘娘去后面整理一下吧。”
朱氏脸色难看的要死,还要再追着打那小宫女两下,英罗面上含上,不动声色给拦了下来:“大过年的,今天就暂且饶了她,等过了这两天,我亲自送她去慎刑司领罚。”
朱氏听到这小宫人要受罚,这才悻悻然的住了手。
英罗唤了两个人来服侍朱氏去更衣。
朱氏一出去,宜兰殿内气氛就不一样了。比刚才轻松,也有一种“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谁也不说”这种心照不宣的愉悦感。
宜兰殿是什么样的地方,朱氏那等粗俗之人待在这儿里,简直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她旁若无人高谈阔论,全没看见在场的人都尴尬窘迫,都在替她难受。
但愿她这更衣更的时间长些再长些,别回来了才好呢。
刘琰本来坐在曹皇后下首,可是轮番的被人夸赞奉承,听得她直别扭,索性和刘琰一起避到了一旁。
朱氏刚才那些话她真心不想听,可是朱氏声音太洪亮,不想听都不行。
这会儿人不在殿内了,刘琰小声问刘芳:“大哥总在外面不回府?那他住哪儿啊?”
刘芳比她懂得多,听说的消息也多,可这种话题她一个没出嫁的姑娘实在不大好开口,又想了想,这事儿刘琰反正也很快会知道,不用瞒她,就直说了。
“我听说他在外面有一处宅子,里面安置了一个人。”
“啊?”
刘琰只是年纪比她小些,又不傻,一听就明白了:“是什么人?”
“不知道,那宅子在哪儿也没人知道。大概怕大嫂知道了又会生事伤人吧,所以瞒的这么严实。”
刘琰顺手拿了一根红绿二色交缠的彩绳,和刘芳一起摆弄起翻绳来,小声说:“大嫂是挺讨厌的,可我觉得大哥这样做,也不对。”
“这个……”刘芳觉得这事儿怎么说都不合适:“清官难断家务事,两口子的事情谁对谁错就更难说得清了,咱们别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