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85节
“好!再说说岭南的情况……”
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
夏末秋初之际,气候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刘皇帝在西京又没能坐住,诏下,大张旗鼓,再度踏上了出巡的旅途。这一次,目标在北,出塞。
在出巡这件事上,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也算是驾轻就熟了,皇帝命下,各项准备,也迅速妥当。出巡规模不是最大的一次,行营不过一万余人,除了护驾的宿卫、禁军之外,其余随众并不算多。
随驾的公卿大臣中,赵匡胤、李业俱在,原本是要把柴荣也带上的,只是他身体又不好了,还是留在西京休养。
至于带上李业,一方面是需要带上个政事堂宰相,以便随时垂询与处理一些事务,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给赵普省麻烦,刘皇帝若不在,几乎可以想见的,政事堂内怕也不会安宁。
后妃之中,只有高贵妃、折贤妃、郭宁妃以及耶律妃随驾,符后的身子骨需要安养,刘皇帝也不忍她随驾折腾,受那劳碌。
诸皇子,年满八岁的,除了秦公刘煦、晋公刘晞之外,悉数随驾,其中就包括太子刘旸。说起来,自册封太子后,这还是刘旸第一次随刘皇帝出巡,过去刘皇帝不在,都是以他留守镇京。
带刘旸的用意也很简单,刘皇帝并不想使刘旸因为身份,而成为一个坐守太子,久困于京师,出去看看大汉的大好河山,了解政执民情,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北疆的情况,更应有深彻的了解。
这一回,刘皇帝没设监国,却也不怎么担心京城的稳定,宫内有大符,外廷也有赵普、宋琪二人主持,处置国家事务,再加上魏仁溥、刘承勋等重臣、宗室盯着,足以使刘皇帝安心。
御驾自洛阳出发,渡河北走,经河阳入河东,这条路线还是头一次,此前历次出巡都没走过。
因为远走,所乘的銮驾也经过特殊改装,更加注重的舒适性,减震,预防颠簸。不是在中原行走那般宽大,但同样是驾六马。
天气仍旧炎热,刘皇帝只着单衣待在其间,斜靠着一张抱枕,随意地翻看奏章,这不算是一个好习惯。
与他同乘的,乃是高贵妃,也是薄裙轻纱,隐隐绰绰的,别看高贵妃年纪大了,但在诱惑人这一方面,可是经验丰富,比那些年轻的美人更懂刘皇帝的心。
用“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来形容如今的高贵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再加上略微封闭的环境,气候催生的燥热,情与欲似乎都在默默酝酿……
只可惜,刘皇帝的注意力,仿佛都在那些奏章上,这让高贵妃稍显郁闷。手上的动作,也体现出心情如何,用力地挥了挥手中的罗扇。
感受道风力的变化,刘皇帝终于抬起了头,看着高贵妃,美妇人肌肤上出现了少许细汗,散发着女性荷尔蒙的气息。
刘皇帝道:“累了的话,就别扇了,没那么热!”
高贵妃言不由衷地道:“打扰到官家阅览奏章了!”
刘皇帝微微一笑,见状,高贵妃带着少许的怨艾:“有什么要事,让官家在这行进途中,也无法释卷?”
“刘晞写的南游见闻奏疏,费了心思,内容挺多,一直没看完。”刘皇帝这么说:“上边记载着湖广诸城的一些情况,提到了江陵、长沙、番禺三城,若不是南面稍安,敌在北方的,我倒真想去亲眼看看……”
听是自己儿子的奏疏,高贵妃面容间流露出一抹不自然,有点难以自处的意味。是否该让刘皇帝继续看呢?
“不看了!”刘皇帝则干脆地放下了奏疏,身体一扭,小转了个圈,脑袋直接躺到高贵妃丰腴的大腿上……
眼睛“迷茫”地盯着饱满得有些下垂的胸脯,刘皇帝感慨着说道:“你这个儿子啊!分明是个聪慧机灵的人,就像让他南巡,所察所观,皆有所获,能够切中綮肯,且颇具见解。
不过啊,从小到大,都是以事事藏锋守拙,诸皇子中,没有比他更早熟的了!他这韬晦的性格,也不知是怎么养成的,毫无征兆,莫不是你过去管得太严格了?”
听着刘皇帝夸刘晞的时候,高贵妃还是很愉悦的,不过听到后边,不乐意了,道:“他也是你的儿子,教育也是你为主,我又哪里真管得住他?”
刘皇帝道:“那慵懒的作风,可一点都不像我,让他为朝廷做点事,办点差,还屡有推辞。看起来,你这个做娘的发话,或许都比我说话有用……”
“官家这般说,我可当不起!你是天子,他是臣子,真有所命,他还能拒绝吗?依我看来,还是你当初对他过于宽纵了,方才养成如今的性子!”高贵妃忍不住抱怨。
说着,高贵妃突然凤眉高蹙,道:“听官家的意思,我在你们父子眼中,就那般凶悍?”
“哪儿的事?”刘皇帝赶紧改口:“纵然母老虎,我甚爱之!”
这话让高贵妃更恼,不过感受到刘皇帝的玩笑的语气,她也不是胡搅蛮缠的人,动了动身子,让刘皇帝躺得更舒服些,关心道:“你打算让刘晞出任何职?”
“放心,不会再让他去养马的……”刘皇帝闭上了双眼,悠悠说道:“得给他找个磨炼性子的职位,他不是懒散吗,不给他机会,让他忙起来!”
帝妃二人,叙着话,暧昧的氛围却没有继续加重,老夫老妻了。刘皇帝也没有心思真来个车震,只是陪高贵妃聊着天,这对于高贵妃而言,也是十分难得的了,故而也没什么不满意。
“启禀官家,罗都部署来报,已至高平,是否停留歇息?”皇城使张德钧前来请示。
对于张德钧,刘皇帝也真的是用习惯了,到哪里也都带着他,行营之中,同喦脱一道御前伺候。
闻之,刘皇帝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给出指示:“传命罗彦瓌,越过高平,北至羊头山下营!”
“是!”
此番行营都部署,是静阳侯罗彦瓌,作为早期投效追随刘皇帝的重要将领之一,建国后内任禁军,外领边军镇守,又经历了大小战事,不乏功绩,既有决断,又有分寸,比较受刘皇帝赏识的一个将领。
“官家过县城而不入,不受迎奉,还是担心搅扰地方?”高贵妃问。
“有这方面的原因!”刘皇帝回答道,不过又摇了摇头:“天子驾幸,这上万人的声势阵仗,想要完全无扰于地方,也不可能。之所以至羊头山,还是为了缅怀当初。
开国当年,我率龙栖军南下,取潞州,收豪杰,兵锋直指泽州。继续南下时,遭遇强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领军数千北上,当时战斗就爆发在羊头山一线。
我掌兵以来,遭遇的第一场硬仗,虽然规模不大,确实真正奋起的开始,如今仍旧记忆犹新。没有那一仗的完胜,凝聚兵心,鼓舞士气,只怕后来我也没有胆子举兵东出太行,更遑论孤军追击契丹大军了……”
“这样说来,确实很有意义,值得纪念!”听刘皇帝说起这一段往事,高贵妃自然迎合着接话。
“不知当年战场,如今是否还在,将士马革裹尸处,还当祭奠一番……”刘皇帝说。
第164章 重返晋阳
立秋之际,就在羊头山脚,刘皇帝带着随行人员,举行了一场严肃的祭奠仪式。雄浑而厚重的礼乐之声在山下回荡,告慰着那些死难的英灵。
祭奠仪式结束后,刘皇帝带着人登山,亲自踏足当年激战的战场。二十多年下来,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的战场,也只剩下少许简陋的遗迹,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去对照当年的景貌。即便如此,随着岁月流逝,仅剩的那点痕迹,也将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
“可以在此立一座庙,让当地官民照料着,逢时供些香火,也算朕与朝廷的一份心意!”简单地逛了逛,刘皇帝吩咐着。
“臣稍后即行文高平县,今冬之前,便把庙立起来!”侍驾在侧的李国舅当即应承道。
“不要大兴土木!”瞥了李业,刘皇帝不忘叮嘱。
“是!”
“草木森森,难忘当年景象!”刘皇帝不禁感慨道:“当初那耿崇美,也算给朕上了一课,至少让朕明白了,凡事,还得靠实力说话!”
“陛下,臣犹记得,当年受命击敌,那时候,何等意气啊!”孙立作为随行公卿之中的一员,也参与了那一战,此时也是有感而发。
作为刘皇帝早期麾下的一员宿将,孙立没有太过出众的能力,全凭一身蛮勇,再加听话,始终担任着禁军的高级将领。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气力日衰,当年那个桀骜的指挥使,也进入迟暮状态了。
“孙立,朕还记得,当初为斩将夺旗之功,你那侄儿孙含与杨业,还有一番争执啊!”刘皇帝神情间流露出一抹追忆的神色:“栾城大战,盘肠死战,死得壮烈啊!”
“有劳陛下还记得老臣那侄儿!”提及此,孙立的老脸间也浮现出感伤,叹息着应道。
“孙含的表现,同样让朕感触良多!”刘皇帝问道:“孙含可有子嗣遗世?”
“可惜我那侄儿,活了二十年,连女人的滋味都没尝过……”孙立摇摇头,说起了荤话,言罢,注意到身边人的目光,反应过来,赶忙请罪:“臣斗胆失言,请陛下治罪!”
“哈哈!”刘皇帝自然不会在意,道:“你这话实在,朕恕你失仪之过!”
孙立接着道:“老臣把次孙,过继给孙含了,延续他那一脉。老臣头顶这顶冠,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啊!”
“记一下,回京之后,给孙含之后,加以赏赐,爵职难封,钱粮就多给些!”刘皇帝朝着太子刘旸吩咐着。
“遵命!”刘旸应道。
而听孙立一口一个“老臣”,再注意到他鬓角的白发,刘皇帝说道:“时光易逝啊!你也老了啊!”
孙立从军中退下来,也有些年头了,当初就是因为年高疾犯,从而请辞。当然,或许也因为看到了军中更新换代的大势。孙立道:“不得不服老啊!”
又欣赏了一会儿周边的景致,刘皇帝道:“河东出兵的老人,也日渐凋零了,朕如今在此,只可惜卫公已逝,蓟公早亡,英公病笃,韩通留守,杨业在边,只有你孙立,在此陪朕唏嘘啊!”
“对了,李万超如今就在潞州任职吧!”刘皇帝问道。
在早年的“周王系”将领中,李万超不能算是最有名的,但也属于中坚力量,他当初率领的肃然锐军,也立下了累累战功。
当年,自丰州那边退下来后,刘皇帝准他在太原歇养了两年,后来又起复,授潞州刺史。如今,李万超已经六十六岁了,老而弥坚。
听刘皇帝问起,刘旸主动答道:“九原侯行军打仗,开疆拓土,是员能将,这治理州县,恩养百姓,则是一名干吏。潞州任上的这几年,官声口碑,十分不错,臣听闻,民间有‘李恩侯’的称呼……”
“老来不易啊!”刘皇帝不由笑了,四下看了看,指示道:“起驾吧!着人通知潞州,不必迎驾,让李万超来行营即可,朕要见见他!”
“是!”
……
御驾北行,过潞州北上,基本沿着当年刘皇帝率军南下的路线,等于重新走了一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道路交通,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破损狭窄的也经过休整。
不过,再怎么变,还是有些熟悉的景象。当然,这一路,也少不了逗留,刘皇帝也产生了诸多的感慨与追忆。等刘皇帝抵达太原时,已经是七月下旬了,秋意也渐浓。
毕竟是龙兴之地,受到朝廷的重视可一点都不少,晋阳雄城,仍旧屹立于汾水之畔,经久不朽。距离上次驾临此地,也有整整十三个年头了,还是前次北巡的时候。
说起来,这些年刘皇帝数次出巡,到过不少地方,然而再游一次太原,间隔就这么多年。显然,以大汉如今的版图,他想要踏遍大汉道州的想法,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愿望。
河东乃是三代王朝的龙兴之地,从后唐、后晋,再到如今的大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他成为了李、石、刘三家争霸天下最深厚的根基。
但是,前者也提过,持续的出击,产生了三代王朝,也几乎耗尽了一两代的潜力。到高祖刘知远问鼎天下时,几十万军民迁入河南,几乎使用河东进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衰弱的时期。
到如今,许多京畿百姓,籍贯虽然改了,但都来自河东,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刘崇当政时期,河东的发展受限极大,哪怕把南边的河中、晋、绛等地算上,全道人口也不足二十七万户。
直到刘崇解职释权,朝廷直辖河东,其恢复发展速度这才正常,再辅以朝廷的扶持,十七年下来,河东也终于再现往日的繁荣富庶。
尤其是晋中盆地之间,更是物阜民丰,人烟稠密,北接山阳,南连河洛,东通河北,虽然在地形地势上处于一种“包围”中,但在大汉中北部,河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都得到了加强。就如太行一般,河东就是大汉帝国的脊梁,鼎足轻重。
根据前次的统计,河东全道,人口已然攀升至五十三万户,比起当初足足翻了一番。而其中,太原府所辖,就有七万余户,晋阳就是一座超过十万人口的大城。
倘若给如今的大汉城池按照政治、经济、人口比重做个排名,晋阳也是能够挤进前十的。
第165章 旧邸
入晋阳,刘皇帝没有光顾太原宫,不是住惯了东西两京的琼楼玉宇而看不上晋阳的“简陋”,而是在这座旧都之内,值得刘皇帝感怀的,也只有王府旧邸了。
“你跟着做甚?”在一干人的陪伴下,入游旧太原王府,刘皇帝忍不住瞧向太子刘旸。
刘旸被这话也问得有些愣神,他这一路走来,基本都是随侍驾侧,用心学习的。因此,答道:“臣侍候御前!”
“朕这里不用你侍候,有这么多人在,还怕他们把朕伺候不好吗?”刘皇帝轻笑道:“给你放个假,去做点太子当做的事!”
“请陛下吩咐!”在一众人的目光中,刘旸拱手应道。
“朕这里,还是太高了!”刘皇帝指着自己脚下,看着刘旸,说道:“待在朕身边久,怕你的眼界再也放不下去了,很多事情,不是看看奏章,听听汇报就够了的。出去走走看看,晋阳是我家崛起的地方,难得来一次,你也该多做了解!”
刘皇帝又开始布置作业了,闻言,刘旸也无他话,拜应道:“是!”
“太原知府何在?”刘皇帝朝迎驾的一干文武中唤了一声。
其中一名稍显老迈的绯袍官员出列,躬身道:“臣卢亿奉命!”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
夏末秋初之际,气候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刘皇帝在西京又没能坐住,诏下,大张旗鼓,再度踏上了出巡的旅途。这一次,目标在北,出塞。
在出巡这件事上,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也算是驾轻就熟了,皇帝命下,各项准备,也迅速妥当。出巡规模不是最大的一次,行营不过一万余人,除了护驾的宿卫、禁军之外,其余随众并不算多。
随驾的公卿大臣中,赵匡胤、李业俱在,原本是要把柴荣也带上的,只是他身体又不好了,还是留在西京休养。
至于带上李业,一方面是需要带上个政事堂宰相,以便随时垂询与处理一些事务,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给赵普省麻烦,刘皇帝若不在,几乎可以想见的,政事堂内怕也不会安宁。
后妃之中,只有高贵妃、折贤妃、郭宁妃以及耶律妃随驾,符后的身子骨需要安养,刘皇帝也不忍她随驾折腾,受那劳碌。
诸皇子,年满八岁的,除了秦公刘煦、晋公刘晞之外,悉数随驾,其中就包括太子刘旸。说起来,自册封太子后,这还是刘旸第一次随刘皇帝出巡,过去刘皇帝不在,都是以他留守镇京。
带刘旸的用意也很简单,刘皇帝并不想使刘旸因为身份,而成为一个坐守太子,久困于京师,出去看看大汉的大好河山,了解政执民情,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北疆的情况,更应有深彻的了解。
这一回,刘皇帝没设监国,却也不怎么担心京城的稳定,宫内有大符,外廷也有赵普、宋琪二人主持,处置国家事务,再加上魏仁溥、刘承勋等重臣、宗室盯着,足以使刘皇帝安心。
御驾自洛阳出发,渡河北走,经河阳入河东,这条路线还是头一次,此前历次出巡都没走过。
因为远走,所乘的銮驾也经过特殊改装,更加注重的舒适性,减震,预防颠簸。不是在中原行走那般宽大,但同样是驾六马。
天气仍旧炎热,刘皇帝只着单衣待在其间,斜靠着一张抱枕,随意地翻看奏章,这不算是一个好习惯。
与他同乘的,乃是高贵妃,也是薄裙轻纱,隐隐绰绰的,别看高贵妃年纪大了,但在诱惑人这一方面,可是经验丰富,比那些年轻的美人更懂刘皇帝的心。
用“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来形容如今的高贵妃,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再加上略微封闭的环境,气候催生的燥热,情与欲似乎都在默默酝酿……
只可惜,刘皇帝的注意力,仿佛都在那些奏章上,这让高贵妃稍显郁闷。手上的动作,也体现出心情如何,用力地挥了挥手中的罗扇。
感受道风力的变化,刘皇帝终于抬起了头,看着高贵妃,美妇人肌肤上出现了少许细汗,散发着女性荷尔蒙的气息。
刘皇帝道:“累了的话,就别扇了,没那么热!”
高贵妃言不由衷地道:“打扰到官家阅览奏章了!”
刘皇帝微微一笑,见状,高贵妃带着少许的怨艾:“有什么要事,让官家在这行进途中,也无法释卷?”
“刘晞写的南游见闻奏疏,费了心思,内容挺多,一直没看完。”刘皇帝这么说:“上边记载着湖广诸城的一些情况,提到了江陵、长沙、番禺三城,若不是南面稍安,敌在北方的,我倒真想去亲眼看看……”
听是自己儿子的奏疏,高贵妃面容间流露出一抹不自然,有点难以自处的意味。是否该让刘皇帝继续看呢?
“不看了!”刘皇帝则干脆地放下了奏疏,身体一扭,小转了个圈,脑袋直接躺到高贵妃丰腴的大腿上……
眼睛“迷茫”地盯着饱满得有些下垂的胸脯,刘皇帝感慨着说道:“你这个儿子啊!分明是个聪慧机灵的人,就像让他南巡,所察所观,皆有所获,能够切中綮肯,且颇具见解。
不过啊,从小到大,都是以事事藏锋守拙,诸皇子中,没有比他更早熟的了!他这韬晦的性格,也不知是怎么养成的,毫无征兆,莫不是你过去管得太严格了?”
听着刘皇帝夸刘晞的时候,高贵妃还是很愉悦的,不过听到后边,不乐意了,道:“他也是你的儿子,教育也是你为主,我又哪里真管得住他?”
刘皇帝道:“那慵懒的作风,可一点都不像我,让他为朝廷做点事,办点差,还屡有推辞。看起来,你这个做娘的发话,或许都比我说话有用……”
“官家这般说,我可当不起!你是天子,他是臣子,真有所命,他还能拒绝吗?依我看来,还是你当初对他过于宽纵了,方才养成如今的性子!”高贵妃忍不住抱怨。
说着,高贵妃突然凤眉高蹙,道:“听官家的意思,我在你们父子眼中,就那般凶悍?”
“哪儿的事?”刘皇帝赶紧改口:“纵然母老虎,我甚爱之!”
这话让高贵妃更恼,不过感受到刘皇帝的玩笑的语气,她也不是胡搅蛮缠的人,动了动身子,让刘皇帝躺得更舒服些,关心道:“你打算让刘晞出任何职?”
“放心,不会再让他去养马的……”刘皇帝闭上了双眼,悠悠说道:“得给他找个磨炼性子的职位,他不是懒散吗,不给他机会,让他忙起来!”
帝妃二人,叙着话,暧昧的氛围却没有继续加重,老夫老妻了。刘皇帝也没有心思真来个车震,只是陪高贵妃聊着天,这对于高贵妃而言,也是十分难得的了,故而也没什么不满意。
“启禀官家,罗都部署来报,已至高平,是否停留歇息?”皇城使张德钧前来请示。
对于张德钧,刘皇帝也真的是用习惯了,到哪里也都带着他,行营之中,同喦脱一道御前伺候。
闻之,刘皇帝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给出指示:“传命罗彦瓌,越过高平,北至羊头山下营!”
“是!”
此番行营都部署,是静阳侯罗彦瓌,作为早期投效追随刘皇帝的重要将领之一,建国后内任禁军,外领边军镇守,又经历了大小战事,不乏功绩,既有决断,又有分寸,比较受刘皇帝赏识的一个将领。
“官家过县城而不入,不受迎奉,还是担心搅扰地方?”高贵妃问。
“有这方面的原因!”刘皇帝回答道,不过又摇了摇头:“天子驾幸,这上万人的声势阵仗,想要完全无扰于地方,也不可能。之所以至羊头山,还是为了缅怀当初。
开国当年,我率龙栖军南下,取潞州,收豪杰,兵锋直指泽州。继续南下时,遭遇强敌,耶律德光派耿崇美领军数千北上,当时战斗就爆发在羊头山一线。
我掌兵以来,遭遇的第一场硬仗,虽然规模不大,确实真正奋起的开始,如今仍旧记忆犹新。没有那一仗的完胜,凝聚兵心,鼓舞士气,只怕后来我也没有胆子举兵东出太行,更遑论孤军追击契丹大军了……”
“这样说来,确实很有意义,值得纪念!”听刘皇帝说起这一段往事,高贵妃自然迎合着接话。
“不知当年战场,如今是否还在,将士马革裹尸处,还当祭奠一番……”刘皇帝说。
第164章 重返晋阳
立秋之际,就在羊头山脚,刘皇帝带着随行人员,举行了一场严肃的祭奠仪式。雄浑而厚重的礼乐之声在山下回荡,告慰着那些死难的英灵。
祭奠仪式结束后,刘皇帝带着人登山,亲自踏足当年激战的战场。二十多年下来,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的战场,也只剩下少许简陋的遗迹,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去对照当年的景貌。即便如此,随着岁月流逝,仅剩的那点痕迹,也将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
“可以在此立一座庙,让当地官民照料着,逢时供些香火,也算朕与朝廷的一份心意!”简单地逛了逛,刘皇帝吩咐着。
“臣稍后即行文高平县,今冬之前,便把庙立起来!”侍驾在侧的李国舅当即应承道。
“不要大兴土木!”瞥了李业,刘皇帝不忘叮嘱。
“是!”
“草木森森,难忘当年景象!”刘皇帝不禁感慨道:“当初那耿崇美,也算给朕上了一课,至少让朕明白了,凡事,还得靠实力说话!”
“陛下,臣犹记得,当年受命击敌,那时候,何等意气啊!”孙立作为随行公卿之中的一员,也参与了那一战,此时也是有感而发。
作为刘皇帝早期麾下的一员宿将,孙立没有太过出众的能力,全凭一身蛮勇,再加听话,始终担任着禁军的高级将领。不过,随着年岁渐长,气力日衰,当年那个桀骜的指挥使,也进入迟暮状态了。
“孙立,朕还记得,当初为斩将夺旗之功,你那侄儿孙含与杨业,还有一番争执啊!”刘皇帝神情间流露出一抹追忆的神色:“栾城大战,盘肠死战,死得壮烈啊!”
“有劳陛下还记得老臣那侄儿!”提及此,孙立的老脸间也浮现出感伤,叹息着应道。
“孙含的表现,同样让朕感触良多!”刘皇帝问道:“孙含可有子嗣遗世?”
“可惜我那侄儿,活了二十年,连女人的滋味都没尝过……”孙立摇摇头,说起了荤话,言罢,注意到身边人的目光,反应过来,赶忙请罪:“臣斗胆失言,请陛下治罪!”
“哈哈!”刘皇帝自然不会在意,道:“你这话实在,朕恕你失仪之过!”
孙立接着道:“老臣把次孙,过继给孙含了,延续他那一脉。老臣头顶这顶冠,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啊!”
“记一下,回京之后,给孙含之后,加以赏赐,爵职难封,钱粮就多给些!”刘皇帝朝着太子刘旸吩咐着。
“遵命!”刘旸应道。
而听孙立一口一个“老臣”,再注意到他鬓角的白发,刘皇帝说道:“时光易逝啊!你也老了啊!”
孙立从军中退下来,也有些年头了,当初就是因为年高疾犯,从而请辞。当然,或许也因为看到了军中更新换代的大势。孙立道:“不得不服老啊!”
又欣赏了一会儿周边的景致,刘皇帝道:“河东出兵的老人,也日渐凋零了,朕如今在此,只可惜卫公已逝,蓟公早亡,英公病笃,韩通留守,杨业在边,只有你孙立,在此陪朕唏嘘啊!”
“对了,李万超如今就在潞州任职吧!”刘皇帝问道。
在早年的“周王系”将领中,李万超不能算是最有名的,但也属于中坚力量,他当初率领的肃然锐军,也立下了累累战功。
当年,自丰州那边退下来后,刘皇帝准他在太原歇养了两年,后来又起复,授潞州刺史。如今,李万超已经六十六岁了,老而弥坚。
听刘皇帝问起,刘旸主动答道:“九原侯行军打仗,开疆拓土,是员能将,这治理州县,恩养百姓,则是一名干吏。潞州任上的这几年,官声口碑,十分不错,臣听闻,民间有‘李恩侯’的称呼……”
“老来不易啊!”刘皇帝不由笑了,四下看了看,指示道:“起驾吧!着人通知潞州,不必迎驾,让李万超来行营即可,朕要见见他!”
“是!”
……
御驾北行,过潞州北上,基本沿着当年刘皇帝率军南下的路线,等于重新走了一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道路交通,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破损狭窄的也经过休整。
不过,再怎么变,还是有些熟悉的景象。当然,这一路,也少不了逗留,刘皇帝也产生了诸多的感慨与追忆。等刘皇帝抵达太原时,已经是七月下旬了,秋意也渐浓。
毕竟是龙兴之地,受到朝廷的重视可一点都不少,晋阳雄城,仍旧屹立于汾水之畔,经久不朽。距离上次驾临此地,也有整整十三个年头了,还是前次北巡的时候。
说起来,这些年刘皇帝数次出巡,到过不少地方,然而再游一次太原,间隔就这么多年。显然,以大汉如今的版图,他想要踏遍大汉道州的想法,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愿望。
河东乃是三代王朝的龙兴之地,从后唐、后晋,再到如今的大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他成为了李、石、刘三家争霸天下最深厚的根基。
但是,前者也提过,持续的出击,产生了三代王朝,也几乎耗尽了一两代的潜力。到高祖刘知远问鼎天下时,几十万军民迁入河南,几乎使用河东进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衰弱的时期。
到如今,许多京畿百姓,籍贯虽然改了,但都来自河东,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刘崇当政时期,河东的发展受限极大,哪怕把南边的河中、晋、绛等地算上,全道人口也不足二十七万户。
直到刘崇解职释权,朝廷直辖河东,其恢复发展速度这才正常,再辅以朝廷的扶持,十七年下来,河东也终于再现往日的繁荣富庶。
尤其是晋中盆地之间,更是物阜民丰,人烟稠密,北接山阳,南连河洛,东通河北,虽然在地形地势上处于一种“包围”中,但在大汉中北部,河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地位,都得到了加强。就如太行一般,河东就是大汉帝国的脊梁,鼎足轻重。
根据前次的统计,河东全道,人口已然攀升至五十三万户,比起当初足足翻了一番。而其中,太原府所辖,就有七万余户,晋阳就是一座超过十万人口的大城。
倘若给如今的大汉城池按照政治、经济、人口比重做个排名,晋阳也是能够挤进前十的。
第165章 旧邸
入晋阳,刘皇帝没有光顾太原宫,不是住惯了东西两京的琼楼玉宇而看不上晋阳的“简陋”,而是在这座旧都之内,值得刘皇帝感怀的,也只有王府旧邸了。
“你跟着做甚?”在一干人的陪伴下,入游旧太原王府,刘皇帝忍不住瞧向太子刘旸。
刘旸被这话也问得有些愣神,他这一路走来,基本都是随侍驾侧,用心学习的。因此,答道:“臣侍候御前!”
“朕这里不用你侍候,有这么多人在,还怕他们把朕伺候不好吗?”刘皇帝轻笑道:“给你放个假,去做点太子当做的事!”
“请陛下吩咐!”在一众人的目光中,刘旸拱手应道。
“朕这里,还是太高了!”刘皇帝指着自己脚下,看着刘旸,说道:“待在朕身边久,怕你的眼界再也放不下去了,很多事情,不是看看奏章,听听汇报就够了的。出去走走看看,晋阳是我家崛起的地方,难得来一次,你也该多做了解!”
刘皇帝又开始布置作业了,闻言,刘旸也无他话,拜应道:“是!”
“太原知府何在?”刘皇帝朝迎驾的一干文武中唤了一声。
其中一名稍显老迈的绯袍官员出列,躬身道:“臣卢亿奉命!”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