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473节
“提及此,小的倒有一事需要向大王汇报!”听赵匡赞这么说,赵仙突然道。
“说!”赵匡赞显得漫不经心的。
“王府故人何福殷,想要求见大王!”赵仙禀道:“大王是否见一见?”
“何福殷!”赵匡赞眉头一扬,说道:“听说他可是东京城内,有名的富商了!”
赵仙应道:“正是!此人确实是个经商的能人,眼光也好,如今其产业涉及多方,天下诸道都有其商队,与东京不少官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听说此次北伐,官府有许多物资,都是从他手上购买的,获利不菲……”
“当年我父手下一个走卒,竟然在东京占得一席之地,也确实是个人才!”赵匡赞淡淡地道:“他投帖求见,可有言明其目的?”
赵仙说道:“若没有燕王府的扶持,当初岂有他发迹的机会?他终究是大王的仆从出身,而今大王回京,他自当拜见,汇报所治产业的情况!小的以为,大王如欲谋产业,可从何福殷着手,岂不方便许多!”
从赵仙的话可以看出,是准备把何福殷当肥猪宰的。然而,赵匡赞思忖几许,却笑了笑:“不必了,人心易变啊!”
赵仙不解:“大王莫不是怕他不肯进献?”
此时,赵匡赞的眼神中,却流露出一抹睿智的光芒,平静道:“如你所言,这何福殷名声甚大,与官府牵扯过深,商人做到这个程度,未必是好事啊!”
有些事情,不是赵仙这个层级的人所能看明白的。而赵匡赞虽然到东京不久,但对于朝廷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如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力不继,然而支出甚多。
再加上,前者皇帝还当廷讨论过税收的问题,尤其拿商税来说事,发表的一番看法。闻弦歌而知雅意,赵匡赞是听明白了刘承祐的意思,东京商业逐渐繁荣,朝廷此前也多以鼓励为主,予以宽松的环境,但宽松不代表放纵,在东京的大发展中,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结果,需要解决,对商贾也需要进行约束……
话说得再漂亮,再有理有节,也遮掩不了皇帝那准备举起的杀肥的屠刀。而赵匡赞联想到这些,再考虑起何福殷之事,在态度上,自然偏向与保守了。
……
虽然国家行政基本方针定下了,但在从大有为走向无为,进入休养生息的过程中,朝廷上下,却是忙碌一片。皇帝回京后,京城的气氛也陡然一转,似乎有种无形的压力,在鞭策着上下臣工职吏。
整个五月中下旬,东京朝廷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乃是北伐功劳筹议,议功、策勋、封赏、抚恤,在皇帝的督促下,以极高的效率展开。到庆功宴之前,对于军功封赏条陈已然得到了皇帝批复通过。
其二则为全国军制、内外军队的进一步整编改革。经过这一次大整顿,大汉军队,正式形成以宿卫、禁军、边军、都司为主,乡兵、蕃兵为辅的全国军事体系。
宿卫系统,主要守备皇城、宫城,拱卫皇权,以大内军、控鹤军、奉宸营为主力,兵额五千,所有大汉军队都是其兵源。
禁军仍是大汉最主要的力量,是维护中央权威、保障国家稳定最强大的暴力机器。不过,此次整编,废除了此前一些仍显繁杂的军号、番号,更进一步地精简调整。
殿前、侍卫两司之外,新设巡检司,合称三衙,共同驻守两京及近畿,以及要害之所。殿前司下辖龙栖、小底、铁骑三军,侍卫司下辖龙捷、护圣、奉国三军,巡检司则以原兴捷、武节两军改编,从其名就可知,在维护治安方面,巡检司的责任要更大些,但在地位上,又要逊殿前、侍卫两司一筹。
使三衙互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将领在调兵权上的剥夺,通过枢密院制衡这三衙,并以更加详细且严厉的制度,用以约束。
并且,对于三禁司的指挥机构,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缩减。比如侍卫司,就把正副帅之下的马军、步军都指挥使给撤了。今后的指挥体系,由侍卫统帅——侍卫副帅——侍卫都虞侯——各军都将——厢将——尉将——营将——百将——队长——什长,这十级构成。
殿前司那边,也是照此设置,巡检司那边,因为承担着主要治安的责任,在设置上要稍微复杂些,营将以上,皆设副职。
经过这么一番整改,禁军三司也更加平衡,更具统一性,更显秩序。
边军的整改,则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更合理的安排,主要是在轮戍制度上下功夫,形成以禁军、边军、都司之间的轮换。戍卒之苦,皇帝尤其体谅,当然,他也是怕边军出问题。
至于乡兵,则是大汉军队的后备力量,重点在于农闲时的操训。而蕃兵,也是大汉军事体系的一种补充,在大汉军中,也充斥着诸多汉化极深的各族将士,参与此次北伐的关西蕃骑,有三千人哭着喊着要为大汉效力,也在整编之中。
在君臣同策同力之下,新的军事体系搭建出来了,而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往里边填充人手。对于诸多将领而言,也是一场分蛋糕的活动,望眼欲穿。
对于刘承祐而言,也是一场平衡功劳与资历的挑战。不过,虽则繁复,顾虑重重,但还不至于让他犯难,这种事情,他已是驾轻就熟。
第291章 酬功
时间进入六月,在开封北郊,大汉朝廷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公祭仪式,天子刘承祐实现了他的诺言,带领皇室、公卿、大臣、职吏、军队进行祭拜,同时,有超过十万人的东京及周遭百姓,也都参与其中。
其后,刘承祐又下诏,于太庙之侧,新建一座昭烈庙,立碑记文,用以祭奠为大汉战死的将士,以扬其献身精神。
并且,刘承祐下令,将自河东起兵开始,在大汉的建立、统一及对外战争中,所有战死的官兵,不论贵贱高低,悉刻名其间,永为纪念传世,今后之事,亦如此例。
这是个不小的工程,大汉立国十多年来,大小战事以百计,为国战死的将士,更是超过二十万人,最麻烦的,还是人员的核验,即便有迹可循,想要把名单完整罗列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以此事之严肃性,又不能有任何的疏忽怠慢。
不过,困难是有,但此诏意宣扬开来之后,军心人情大悦。不知觉间,对于人心的凝聚,刘承祐是越发下功夫,舍得投入了。
……
夕阳缓缓而落,时近黄昏,盛夏的燥热只稍微散去几分,皇城前,大量的车驾、乘骑汇聚,可谓冠盖云集。陆陆续续地,穿过一道道宫门,经过检查之后,至崇元大殿。
拖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诸项筹备充分,升赏名单拟好,朝廷正式举行庆功宴。回到东京的大汉将臣们,早已是望眼欲穿。
得以参与崇元御宴的,都是北伐大军尉将以上将领,再加上一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下级军官以及朝中重臣。当然,对于内外官兵的钱帛禄粟赏赐,早已展开了,那些仍在北边坐镇的有功将士,也特意多赐一份,以做补偿。
作为现存唯二的异姓亲王,赵匡赞自然是有资格赴宴的,在到东京的这段时间,皇帝对他的优宠,可谓冠于群臣,待遇之丰厚,令人羡慕。
手里牵幼子,安步当车,朝皇宫走去。若说赵匡赞有什么遗憾的事情,便是子嗣单薄,可谓中年得子,如今其膝下就一五岁的幼子,独苗,十分受其钟爱。此番御宴,将臣得携子嗣,他自然也把爱子带上。
宫门前,赵匡赞望见了前边两道身影,趋步上前,打了个招呼:“杨将军!”
走在前边的,正是杨业,回转身子,见到赵匡赞,也立刻行礼:“末将见过大王!”
“将军不必拘礼,你是大汉功臣,我承受不起啊!”赵匡赞哈哈一笑。
闻言,杨业摇了摇头,郑重地说:“若论功绩,还有比大王坐镇幽州、维护大汉北疆安宁更大的吗?”
杨业这话,说得赵匡赞心情愉悦,见其谦恭而毫无倨傲之色,对这个天子的心腹爱将,再高看一眼,觉得此人就差脑门上写着“前程无量”四个字了,态度愈加亲切了。
注意到杨业身边的一名将领,问道:“这位是?”
杨业介绍道:“这是前飞狐军使王审琦!”
“王将军之名,我也早有所闻啊,实乃国之良将!”赵匡赞立刻道。他这话,倒也不全是恭维,对于此前大汉布置在北面的边将,虽有素未谋面的,但多少了解一些,至少听过名字。
王审琦也拱了拱手,笑道:“大王谬赞了,末将不敢当!”
此番整军,王审琦的飞狐军也在调整范围,驻地调动,兵额缩减,而王审琦则是调回东京,虽然还没有发布具体的任命,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三衙禁军之中任职。
当然,王审琦并不是个例,那些久戍边防的将领们,基本都另有差事,甚至有军转政的,比如国丈代国公折德扆。
而因为同杨业早年共事的关系,这份香火情持续至今,进京之后,两个好友免不得交往叙谈。说起来,这一世,王审琦早期的军旅生涯,还多仰赖杨业的举荐提拔。
“这是杨大郎吧!”赵匡赞又把注意力放在杨业手中牵着的杨延昭身上。
“正是犬子!”杨业说着,对杨延昭吩咐着:“大郎,还不向燕王行礼!”
杨延昭也是一点不怯生,躬身一揖。看着年纪虽不,但英气勃勃的杨延昭,赵匡赞不由叹道:“观其气度,果然天资不凡,不愧陛下所赞,真麒麟儿啊!”
此前,抽得闲暇,刘承祐还特地让杨业带杨延昭给他看过,心中喜欢,赞之为“麒麟儿”,这名声也就传开了。甚至,表露出待其长成,招之为驸马的意思。
这可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你杨业得陛下宠信也就罢了,连子嗣都得欢心,只要不出大问题,杨家的显赫几乎是得到保障的。
东京大抵是天下是非最多的地方,因此,见风使舵,同杨业拉关系卖好的人增多了,同样关于他的非议也不少。回京之后,杨业也听说了那些流言议论,还颇有些不适,是以在为人处世上更加低调了。
三者偕同入宫,直趋崇元殿。在宫廷御宴方面,大汉也是很有经验的,至于庆功宴,十多年来已经举办了好几次,而在崇元殿举行,已然凸出其规格了。
汉宫之中,也唯有崇元殿,是真正经过扩建的,在诸多宫殿中,是一枝独秀。事实上,如今大汉宫室已然显得小气,尤其在东京扩建大修之后,古旧的建筑,局促布局,与整个京城大为不配。已经有不少臣子上书,说如今的皇城毫无大国之气,难配尊位,希望能重修,以彰权威,不过,都被刘承祐拒绝了,他的心思,可不在这上边。
暮色渐沉,崇元殿自是灯火通明,喧嚣一片,整个一副热闹的场面,宴席之用,宫人们早已备好。随着帝后齐至,宣布这场庆功宴正式开始。
作为庆功宴,主食当然是酬功了,刘承祐也很懂大伙的心思,在开宴之前,直接命人宣读对北伐有功文武人员的封赏。一共准备了八份名单,由几名近侍,轮番宣布。
与宴所有文武的赏赐、升迁,都列于其间,仅宣布,就花了近半个时辰。但是,没有人觉得不耐烦。
北伐功臣,军功第一,落在了慕容延钊身上,其下,安审琦、符彦卿、马全义、高怀德、赵匡胤、柴荣、李处耘、郭崇威、石守信,杨业排在第十一。
钱粮的赏赐,自不需多提,爵位上,提升了一大批人,主要针对中下层级的贵族,公爵以上,少晋升,只做了些调整。
慕容延钊改封卫国公,安审琦封荆王,符彦卿改封冀王,赵匡赞改封陈王,其余将帅公爵以上,多未作变动,但赐以丰厚的钱粮。石守信封新乡县公,杨业晋五台县公……
其他有功文武,多给赏赐,包括范质、薛居正等文臣,别看在殿议之时,大倒苦水,说国库如何艰难,但面对皇帝的赏赐,还是喜笑颜开的。
职位的安排上,主要在于禁军军职的调整,殿前司以高怀德为都指挥使,侍卫司仍由向训领着,汉韩通去管巡检司。杨业、石守信分别为殿前、侍卫都虞侯。
其他重要的变动,李处耘因主管大军后勤,供馈无缺,直接被提拔为枢密使,赵匡胤入枢密院为副使,在南口大战中表现出众的韩徽为枢密院承旨。
没错,此番回朝,首先易职的大臣是柴荣,他在枢密院的时间,太久了,刘承祐准备给其减减负担。
其余封赏升迁调动,不一一细表。
第292章 得意失意
对于朝廷的酬功,大部分人都还是满意的,毕竟刘承祐与有司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准备,是经过综合考量的,基本上顾及到方方面面。
拿柴赵来说,在北伐的过程中,一直是作为参赞决断的将帅身份随驾,虽然直接的战功,相较于其他人少些,但其功绩不容抹杀。爵位上没有继续提升或变动,一方面在于刘承祐压制的心思,一方面也确实不便轻易赏给。
到如今,大汉的爵位,虽然已经名大于实,但待遇、地位、荣誉摆在那里,刘承祐已经在有意控制爵位的发放。十来年中,也收回了不少此前显得泛滥的爵位,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不能让大汉的爵位表现得太廉价了。因此,越到高级爵位,提升越困难。
像赵匡胤,当初伐蜀归来,直接赐以亳国公爵,就有赏给过重的嫌疑,他崛起得太快,并不像向训那般,履历扎实。
至于柴荣,免去枢密使之职,看起来有所薄待,但事前刘承祐也与其有过沟通。一者,在还京的时候,其身体抱恙,他已年近四旬,在常年的繁重事务中,身体难免有亏空,又经北伐,此番在健康上出现问题了,念及其“英年早逝”,刘承祐想让他休养一段时间,等养好了身体,再复出。
二者,就是柴荣在枢密院掌全国军政的时间太长了,把郭威当权那段时间算上,基本可以说,枢密院一直在“郭系”的掌控中。再持续下去,对国家,对于刘承祐,对柴荣,都不是件好事,退一步,会是海阔天空。
是以,当刘承祐给柴荣一个简单的暗示后,他是欣然接受。因此,刘承祐给柴荣的赏赐,异常丰厚,钱三万贯,绢一千匹,粟五千石。同时,刘承祐也有意,加封郭威为王,这几年过去,对郭威,刘承祐的愧疚心理居然加重了。
三个异姓王,赵匡赞改爵,是继续去“幽燕”化,以燕改陈,虽然逼格降低了,但刘承祐还算厚道地给了大量赏赐。符彦卿与安审琦,北伐之后,都将处于半隐退状态,颐养天年才是其归宿。
其余如高怀德、赵匡胤等爵位未变者,都在钱粮赏赐与勋位提升上,给予了补偿。
而像石守信、杨业这样战功卓著、表现突出、深受皇帝看重的将领,算是熬出了头,但赐以公爵,仍旧瞩目。不过,没有人能对此有什么异议。
杨业就不用说了,八年前就封侯了,但一直熬到如今,有十年镇戍边关的履历打底,再加这一年间对辽的辉煌战果,哪怕他年轻,在能力与功绩上值得非议的并不多。
至于石守信,也是很早便闻名于军中,晋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几次重要大战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统率才能,功劳也是拿得出手的。
而这二者,还是很大的晋升空间。
另外,便是那些此前的边军将领,似马全义、罗彦瓌、韩令坤、王审琦、李汉琼、董遵诲等,最少都得了个侯爵,赐以军职,这其中,也有对他们久戍边陲的补偿。
似马全义、罗彦瓌者,至今还在幽州主管军务,未及返京。有一种说法,仍留在北边戍守的将领,都是被天子倚为股肱的大将。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此次封赏的另一方面,则是刘承祐明令成文,所有军功爵位,三代之内世袭,三代之后递次降减。文臣爵位,加开国者类此。同时定下,皇室封爵,一如此例。
虽然不能算是与国休戚,但这道诏令,也着实安了大部分人心。因为,此前因为爵位的世袭问题,有过一些传言。
要说最出人意料的,晋升显得突然的,要属李处耘的枢密使之职了。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他的功劳,却是不能忽视的,此番北伐,动兵规模庞大,实际打的就是国力与钱粮军械。供给前线数十万军民,其中没有短缺、迟误、疏漏,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是以,李处耘的功勋排名没有太过靠前,但在刘承祐心目之中,对他的功劳是却是异常肯定。便枢密使的事情,当然也是与其通过气的,初时李处耘还有些顾虑,但被刘承祐三言两语化解,让其坦然接受,不要有心理负担。
李处耘呢,本是个极有抱负、勇于任事的人,意外之余,也是郑重接受。刘承祐用李处耘,除了他本身的才干与此次的功劳外,也因为他在枢密院任重要职事多年,熟悉其事务运转,能够无缝衔接,担起柴荣去职后的担子。只是不管如何,李处耘就任枢密使,在旁人眼中,都是跃升,直接成为大汉朝堂上最具权势的大臣之一。
有得意的,自然也有失意不满的,比如折德扆。作为皇亲国戚,论功行赏,竟然排不上号,前十的功臣中,居然没他的名字。这心中难免有落差,然而,若是实实在在地摆功劳,也确是没法和名列前茅的将帅们比。
对于折德扆而言,一张老脸,有点无处安放的羞臊感。不过,对于这个丈人,刘承祐也没有薄待,除了代国公的爵位不易再变之外,也是大方地给予赏赐,宅邸、庄园、土地、钱粮,很丰厚。同时,把他留在东京担任太仆卿。
还有就是李重进、韩令坤等人了。李重进呢,算是个倒霉蛋,北伐之中,汉军打了那么多仗,损失惨重的苦战、恶战有,但直接的败绩,也就那两场,还是损失了朝廷的精锐禁骑。即便刘承祐也念其不易,再加给郭威、柴荣面子,也不好优赏。是以,李重进虽然仍被拜为兴捷都指挥使,但爵位还是乐陵侯。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说!”赵匡赞显得漫不经心的。
“王府故人何福殷,想要求见大王!”赵仙禀道:“大王是否见一见?”
“何福殷!”赵匡赞眉头一扬,说道:“听说他可是东京城内,有名的富商了!”
赵仙应道:“正是!此人确实是个经商的能人,眼光也好,如今其产业涉及多方,天下诸道都有其商队,与东京不少官员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听说此次北伐,官府有许多物资,都是从他手上购买的,获利不菲……”
“当年我父手下一个走卒,竟然在东京占得一席之地,也确实是个人才!”赵匡赞淡淡地道:“他投帖求见,可有言明其目的?”
赵仙说道:“若没有燕王府的扶持,当初岂有他发迹的机会?他终究是大王的仆从出身,而今大王回京,他自当拜见,汇报所治产业的情况!小的以为,大王如欲谋产业,可从何福殷着手,岂不方便许多!”
从赵仙的话可以看出,是准备把何福殷当肥猪宰的。然而,赵匡赞思忖几许,却笑了笑:“不必了,人心易变啊!”
赵仙不解:“大王莫不是怕他不肯进献?”
此时,赵匡赞的眼神中,却流露出一抹睿智的光芒,平静道:“如你所言,这何福殷名声甚大,与官府牵扯过深,商人做到这个程度,未必是好事啊!”
有些事情,不是赵仙这个层级的人所能看明白的。而赵匡赞虽然到东京不久,但对于朝廷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如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财力不继,然而支出甚多。
再加上,前者皇帝还当廷讨论过税收的问题,尤其拿商税来说事,发表的一番看法。闻弦歌而知雅意,赵匡赞是听明白了刘承祐的意思,东京商业逐渐繁荣,朝廷此前也多以鼓励为主,予以宽松的环境,但宽松不代表放纵,在东京的大发展中,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结果,需要解决,对商贾也需要进行约束……
话说得再漂亮,再有理有节,也遮掩不了皇帝那准备举起的杀肥的屠刀。而赵匡赞联想到这些,再考虑起何福殷之事,在态度上,自然偏向与保守了。
……
虽然国家行政基本方针定下了,但在从大有为走向无为,进入休养生息的过程中,朝廷上下,却是忙碌一片。皇帝回京后,京城的气氛也陡然一转,似乎有种无形的压力,在鞭策着上下臣工职吏。
整个五月中下旬,东京朝廷主要有两件大事,其一乃是北伐功劳筹议,议功、策勋、封赏、抚恤,在皇帝的督促下,以极高的效率展开。到庆功宴之前,对于军功封赏条陈已然得到了皇帝批复通过。
其二则为全国军制、内外军队的进一步整编改革。经过这一次大整顿,大汉军队,正式形成以宿卫、禁军、边军、都司为主,乡兵、蕃兵为辅的全国军事体系。
宿卫系统,主要守备皇城、宫城,拱卫皇权,以大内军、控鹤军、奉宸营为主力,兵额五千,所有大汉军队都是其兵源。
禁军仍是大汉最主要的力量,是维护中央权威、保障国家稳定最强大的暴力机器。不过,此次整编,废除了此前一些仍显繁杂的军号、番号,更进一步地精简调整。
殿前、侍卫两司之外,新设巡检司,合称三衙,共同驻守两京及近畿,以及要害之所。殿前司下辖龙栖、小底、铁骑三军,侍卫司下辖龙捷、护圣、奉国三军,巡检司则以原兴捷、武节两军改编,从其名就可知,在维护治安方面,巡检司的责任要更大些,但在地位上,又要逊殿前、侍卫两司一筹。
使三衙互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将领在调兵权上的剥夺,通过枢密院制衡这三衙,并以更加详细且严厉的制度,用以约束。
并且,对于三禁司的指挥机构,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缩减。比如侍卫司,就把正副帅之下的马军、步军都指挥使给撤了。今后的指挥体系,由侍卫统帅——侍卫副帅——侍卫都虞侯——各军都将——厢将——尉将——营将——百将——队长——什长,这十级构成。
殿前司那边,也是照此设置,巡检司那边,因为承担着主要治安的责任,在设置上要稍微复杂些,营将以上,皆设副职。
经过这么一番整改,禁军三司也更加平衡,更具统一性,更显秩序。
边军的整改,则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更合理的安排,主要是在轮戍制度上下功夫,形成以禁军、边军、都司之间的轮换。戍卒之苦,皇帝尤其体谅,当然,他也是怕边军出问题。
至于乡兵,则是大汉军队的后备力量,重点在于农闲时的操训。而蕃兵,也是大汉军事体系的一种补充,在大汉军中,也充斥着诸多汉化极深的各族将士,参与此次北伐的关西蕃骑,有三千人哭着喊着要为大汉效力,也在整编之中。
在君臣同策同力之下,新的军事体系搭建出来了,而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往里边填充人手。对于诸多将领而言,也是一场分蛋糕的活动,望眼欲穿。
对于刘承祐而言,也是一场平衡功劳与资历的挑战。不过,虽则繁复,顾虑重重,但还不至于让他犯难,这种事情,他已是驾轻就熟。
第291章 酬功
时间进入六月,在开封北郊,大汉朝廷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公祭仪式,天子刘承祐实现了他的诺言,带领皇室、公卿、大臣、职吏、军队进行祭拜,同时,有超过十万人的东京及周遭百姓,也都参与其中。
其后,刘承祐又下诏,于太庙之侧,新建一座昭烈庙,立碑记文,用以祭奠为大汉战死的将士,以扬其献身精神。
并且,刘承祐下令,将自河东起兵开始,在大汉的建立、统一及对外战争中,所有战死的官兵,不论贵贱高低,悉刻名其间,永为纪念传世,今后之事,亦如此例。
这是个不小的工程,大汉立国十多年来,大小战事以百计,为国战死的将士,更是超过二十万人,最麻烦的,还是人员的核验,即便有迹可循,想要把名单完整罗列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以此事之严肃性,又不能有任何的疏忽怠慢。
不过,困难是有,但此诏意宣扬开来之后,军心人情大悦。不知觉间,对于人心的凝聚,刘承祐是越发下功夫,舍得投入了。
……
夕阳缓缓而落,时近黄昏,盛夏的燥热只稍微散去几分,皇城前,大量的车驾、乘骑汇聚,可谓冠盖云集。陆陆续续地,穿过一道道宫门,经过检查之后,至崇元大殿。
拖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诸项筹备充分,升赏名单拟好,朝廷正式举行庆功宴。回到东京的大汉将臣们,早已是望眼欲穿。
得以参与崇元御宴的,都是北伐大军尉将以上将领,再加上一些表现特别突出的下级军官以及朝中重臣。当然,对于内外官兵的钱帛禄粟赏赐,早已展开了,那些仍在北边坐镇的有功将士,也特意多赐一份,以做补偿。
作为现存唯二的异姓亲王,赵匡赞自然是有资格赴宴的,在到东京的这段时间,皇帝对他的优宠,可谓冠于群臣,待遇之丰厚,令人羡慕。
手里牵幼子,安步当车,朝皇宫走去。若说赵匡赞有什么遗憾的事情,便是子嗣单薄,可谓中年得子,如今其膝下就一五岁的幼子,独苗,十分受其钟爱。此番御宴,将臣得携子嗣,他自然也把爱子带上。
宫门前,赵匡赞望见了前边两道身影,趋步上前,打了个招呼:“杨将军!”
走在前边的,正是杨业,回转身子,见到赵匡赞,也立刻行礼:“末将见过大王!”
“将军不必拘礼,你是大汉功臣,我承受不起啊!”赵匡赞哈哈一笑。
闻言,杨业摇了摇头,郑重地说:“若论功绩,还有比大王坐镇幽州、维护大汉北疆安宁更大的吗?”
杨业这话,说得赵匡赞心情愉悦,见其谦恭而毫无倨傲之色,对这个天子的心腹爱将,再高看一眼,觉得此人就差脑门上写着“前程无量”四个字了,态度愈加亲切了。
注意到杨业身边的一名将领,问道:“这位是?”
杨业介绍道:“这是前飞狐军使王审琦!”
“王将军之名,我也早有所闻啊,实乃国之良将!”赵匡赞立刻道。他这话,倒也不全是恭维,对于此前大汉布置在北面的边将,虽有素未谋面的,但多少了解一些,至少听过名字。
王审琦也拱了拱手,笑道:“大王谬赞了,末将不敢当!”
此番整军,王审琦的飞狐军也在调整范围,驻地调动,兵额缩减,而王审琦则是调回东京,虽然还没有发布具体的任命,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三衙禁军之中任职。
当然,王审琦并不是个例,那些久戍边防的将领们,基本都另有差事,甚至有军转政的,比如国丈代国公折德扆。
而因为同杨业早年共事的关系,这份香火情持续至今,进京之后,两个好友免不得交往叙谈。说起来,这一世,王审琦早期的军旅生涯,还多仰赖杨业的举荐提拔。
“这是杨大郎吧!”赵匡赞又把注意力放在杨业手中牵着的杨延昭身上。
“正是犬子!”杨业说着,对杨延昭吩咐着:“大郎,还不向燕王行礼!”
杨延昭也是一点不怯生,躬身一揖。看着年纪虽不,但英气勃勃的杨延昭,赵匡赞不由叹道:“观其气度,果然天资不凡,不愧陛下所赞,真麒麟儿啊!”
此前,抽得闲暇,刘承祐还特地让杨业带杨延昭给他看过,心中喜欢,赞之为“麒麟儿”,这名声也就传开了。甚至,表露出待其长成,招之为驸马的意思。
这可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你杨业得陛下宠信也就罢了,连子嗣都得欢心,只要不出大问题,杨家的显赫几乎是得到保障的。
东京大抵是天下是非最多的地方,因此,见风使舵,同杨业拉关系卖好的人增多了,同样关于他的非议也不少。回京之后,杨业也听说了那些流言议论,还颇有些不适,是以在为人处世上更加低调了。
三者偕同入宫,直趋崇元殿。在宫廷御宴方面,大汉也是很有经验的,至于庆功宴,十多年来已经举办了好几次,而在崇元殿举行,已然凸出其规格了。
汉宫之中,也唯有崇元殿,是真正经过扩建的,在诸多宫殿中,是一枝独秀。事实上,如今大汉宫室已然显得小气,尤其在东京扩建大修之后,古旧的建筑,局促布局,与整个京城大为不配。已经有不少臣子上书,说如今的皇城毫无大国之气,难配尊位,希望能重修,以彰权威,不过,都被刘承祐拒绝了,他的心思,可不在这上边。
暮色渐沉,崇元殿自是灯火通明,喧嚣一片,整个一副热闹的场面,宴席之用,宫人们早已备好。随着帝后齐至,宣布这场庆功宴正式开始。
作为庆功宴,主食当然是酬功了,刘承祐也很懂大伙的心思,在开宴之前,直接命人宣读对北伐有功文武人员的封赏。一共准备了八份名单,由几名近侍,轮番宣布。
与宴所有文武的赏赐、升迁,都列于其间,仅宣布,就花了近半个时辰。但是,没有人觉得不耐烦。
北伐功臣,军功第一,落在了慕容延钊身上,其下,安审琦、符彦卿、马全义、高怀德、赵匡胤、柴荣、李处耘、郭崇威、石守信,杨业排在第十一。
钱粮的赏赐,自不需多提,爵位上,提升了一大批人,主要针对中下层级的贵族,公爵以上,少晋升,只做了些调整。
慕容延钊改封卫国公,安审琦封荆王,符彦卿改封冀王,赵匡赞改封陈王,其余将帅公爵以上,多未作变动,但赐以丰厚的钱粮。石守信封新乡县公,杨业晋五台县公……
其他有功文武,多给赏赐,包括范质、薛居正等文臣,别看在殿议之时,大倒苦水,说国库如何艰难,但面对皇帝的赏赐,还是喜笑颜开的。
职位的安排上,主要在于禁军军职的调整,殿前司以高怀德为都指挥使,侍卫司仍由向训领着,汉韩通去管巡检司。杨业、石守信分别为殿前、侍卫都虞侯。
其他重要的变动,李处耘因主管大军后勤,供馈无缺,直接被提拔为枢密使,赵匡胤入枢密院为副使,在南口大战中表现出众的韩徽为枢密院承旨。
没错,此番回朝,首先易职的大臣是柴荣,他在枢密院的时间,太久了,刘承祐准备给其减减负担。
其余封赏升迁调动,不一一细表。
第292章 得意失意
对于朝廷的酬功,大部分人都还是满意的,毕竟刘承祐与有司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准备,是经过综合考量的,基本上顾及到方方面面。
拿柴赵来说,在北伐的过程中,一直是作为参赞决断的将帅身份随驾,虽然直接的战功,相较于其他人少些,但其功绩不容抹杀。爵位上没有继续提升或变动,一方面在于刘承祐压制的心思,一方面也确实不便轻易赏给。
到如今,大汉的爵位,虽然已经名大于实,但待遇、地位、荣誉摆在那里,刘承祐已经在有意控制爵位的发放。十来年中,也收回了不少此前显得泛滥的爵位,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不能让大汉的爵位表现得太廉价了。因此,越到高级爵位,提升越困难。
像赵匡胤,当初伐蜀归来,直接赐以亳国公爵,就有赏给过重的嫌疑,他崛起得太快,并不像向训那般,履历扎实。
至于柴荣,免去枢密使之职,看起来有所薄待,但事前刘承祐也与其有过沟通。一者,在还京的时候,其身体抱恙,他已年近四旬,在常年的繁重事务中,身体难免有亏空,又经北伐,此番在健康上出现问题了,念及其“英年早逝”,刘承祐想让他休养一段时间,等养好了身体,再复出。
二者,就是柴荣在枢密院掌全国军政的时间太长了,把郭威当权那段时间算上,基本可以说,枢密院一直在“郭系”的掌控中。再持续下去,对国家,对于刘承祐,对柴荣,都不是件好事,退一步,会是海阔天空。
是以,当刘承祐给柴荣一个简单的暗示后,他是欣然接受。因此,刘承祐给柴荣的赏赐,异常丰厚,钱三万贯,绢一千匹,粟五千石。同时,刘承祐也有意,加封郭威为王,这几年过去,对郭威,刘承祐的愧疚心理居然加重了。
三个异姓王,赵匡赞改爵,是继续去“幽燕”化,以燕改陈,虽然逼格降低了,但刘承祐还算厚道地给了大量赏赐。符彦卿与安审琦,北伐之后,都将处于半隐退状态,颐养天年才是其归宿。
其余如高怀德、赵匡胤等爵位未变者,都在钱粮赏赐与勋位提升上,给予了补偿。
而像石守信、杨业这样战功卓著、表现突出、深受皇帝看重的将领,算是熬出了头,但赐以公爵,仍旧瞩目。不过,没有人能对此有什么异议。
杨业就不用说了,八年前就封侯了,但一直熬到如今,有十年镇戍边关的履历打底,再加这一年间对辽的辉煌战果,哪怕他年轻,在能力与功绩上值得非议的并不多。
至于石守信,也是很早便闻名于军中,晋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几次重要大战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统率才能,功劳也是拿得出手的。
而这二者,还是很大的晋升空间。
另外,便是那些此前的边军将领,似马全义、罗彦瓌、韩令坤、王审琦、李汉琼、董遵诲等,最少都得了个侯爵,赐以军职,这其中,也有对他们久戍边陲的补偿。
似马全义、罗彦瓌者,至今还在幽州主管军务,未及返京。有一种说法,仍留在北边戍守的将领,都是被天子倚为股肱的大将。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此次封赏的另一方面,则是刘承祐明令成文,所有军功爵位,三代之内世袭,三代之后递次降减。文臣爵位,加开国者类此。同时定下,皇室封爵,一如此例。
虽然不能算是与国休戚,但这道诏令,也着实安了大部分人心。因为,此前因为爵位的世袭问题,有过一些传言。
要说最出人意料的,晋升显得突然的,要属李处耘的枢密使之职了。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他的功劳,却是不能忽视的,此番北伐,动兵规模庞大,实际打的就是国力与钱粮军械。供给前线数十万军民,其中没有短缺、迟误、疏漏,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是以,李处耘的功勋排名没有太过靠前,但在刘承祐心目之中,对他的功劳是却是异常肯定。便枢密使的事情,当然也是与其通过气的,初时李处耘还有些顾虑,但被刘承祐三言两语化解,让其坦然接受,不要有心理负担。
李处耘呢,本是个极有抱负、勇于任事的人,意外之余,也是郑重接受。刘承祐用李处耘,除了他本身的才干与此次的功劳外,也因为他在枢密院任重要职事多年,熟悉其事务运转,能够无缝衔接,担起柴荣去职后的担子。只是不管如何,李处耘就任枢密使,在旁人眼中,都是跃升,直接成为大汉朝堂上最具权势的大臣之一。
有得意的,自然也有失意不满的,比如折德扆。作为皇亲国戚,论功行赏,竟然排不上号,前十的功臣中,居然没他的名字。这心中难免有落差,然而,若是实实在在地摆功劳,也确是没法和名列前茅的将帅们比。
对于折德扆而言,一张老脸,有点无处安放的羞臊感。不过,对于这个丈人,刘承祐也没有薄待,除了代国公的爵位不易再变之外,也是大方地给予赏赐,宅邸、庄园、土地、钱粮,很丰厚。同时,把他留在东京担任太仆卿。
还有就是李重进、韩令坤等人了。李重进呢,算是个倒霉蛋,北伐之中,汉军打了那么多仗,损失惨重的苦战、恶战有,但直接的败绩,也就那两场,还是损失了朝廷的精锐禁骑。即便刘承祐也念其不易,再加给郭威、柴荣面子,也不好优赏。是以,李重进虽然仍被拜为兴捷都指挥使,但爵位还是乐陵侯。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