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 第27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53章
  春日来临之前, 玉郡城外属于大盛的良田早就已经被百姓们瓜分的一干二净,就连越人没有来得及开辟复原的良田,也有不少百姓纷纷回来耕种。
  “你, 你是老李头的三郎?”
  正所谓冬耕冬种,领了田地的百姓这些时日一刻不落的开始伺候起了土地,将开辟好的土地在仔仔细细的深耕一遍,若是有些本事大的,还能弄来些人畜粪便来肥一肥田。
  只不过,陆陆续续有人发现还有一些熟悉的面孔。
  李三郎听到熟稔的呼唤后,也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这才故作轻松的点了点头:
  “叔, 是我!”
  “你这是回来了?”
  “是啊, 回来了, 我的根在这儿!”
  “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哇!听说你前头不是准备去锦州开荒?”
  “是有这回事儿, 可是这不是咱们把越寇都赶走了吗?还得是自己的土地好!”
  李三郎说完, 浑身干劲儿的耕耘起来,他是最后得到消息的, 是以只来得及挤上最后一批观行名额。
  可纵使如此, 在看到那一幕时, 骨子里的一股冲动,还是促使着他,回到这里!
  就像那位徐公所言, 种越人耕过的地, 养打越人的人!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头老百姓, 可也希望有朝一日,他种出来的粮食, 能充将士之饥,化为剑锋利刃,大破越国!
  越来越多的百姓在亲眼看到了越国的龟缩与己国的威风之后,都纷纷加入了耕种的队伍之中。
  凛冽的寒风吹不散百姓心中的翻涌的热血,原本稀稀落落的边境之上,一块块整齐的耕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武安侯站在城墙之上,看着这块交界之地,一时叹为观止。
  “十年了,我都不曾见过这里的土地被耕种的这么多过。”
  说出这句话时,武安侯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惆怅,还是当初的自己带领的卫家军不够强大,可以妥善庇护百姓,这才让这么多的田地搁置。
  徐瑾瑜将手拢在袖中,看着眼前的一幕,勾了勾唇:
  “但不管怎么说,今时今日这等盛况,也是百姓们仰赖卫家军给予的安全感,以后侯爷要辛劳了。”
  “这算那门子辛劳,我愿意辛劳一辈子!”
  武安侯语气坚定有力的说着,曾经他以为自己是为了楚老哥,为了先皇而守着头一关。
  可是斯人已逝,眼前这一幕,让他突然找到了自己新的目标。
  “我愿为他们,守好国门。”
  武安侯认真的说着,过了片刻,他眨了眨眼,抬袖拭了拭眼角:
  “果然是老了,竟然也婆婆妈妈起来了。”
  徐瑾瑜不由莞尔,随后他想起自己这些日子借故翻阅过卫家军的将士名册,可是却没有看到自己一直想看到的名字。
  “对了,我有一事请教侯爷。”
  “哦?徐小郎还有事儿问我的时候?你且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瑾瑜抿了抿唇,手指摩挲了一下:
  “敢问侯爷,景庆二十年的京中征兵的兵源可在卫家军处?”
  “景庆二十年……那是六年前了?六年前越贼虽然偶有骚扰,但还不甚严重,当年征兵后兵源的去向应该是往北而去。”
  越国人贪婪无度,可本土国力并不雄厚,反倒是北地的乌国,土地辽阔,其上用牛羊肉滋养出来的乌国人强壮难挡,更不必提那些高大雄壮的马匹。
  乌国的骑兵,乃是乌国最坚实的武力,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六年前,更是因为疆域问题,曾经与大盛爆发过一场大战。
  大盛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几乎是以血肉之躯,拦住了乌国的铁骑。
  但之后的征兵,应是为了补充北地的兵源。
  随着武安侯的解释,徐瑾瑜想起这些年还算安分的乌国,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几乎以为,爹是被消籍的兵将。
  武安侯看了一眼徐瑾瑜,小声道:
  “怎么,徐小郎这是要找人?”
  徐瑾瑜缓缓点头:
  “是,家父曾在景庆二十年,受征入伍,至今杳无音讯。”
  其实,到这里的第一天,徐瑾瑜便想要仔仔细细的探查一遍。
  然而,人生地不熟,他无法轻举妄动,之后军中更是漏洞百出,他只能暂且按耐,直至今日这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下,他才出言询问。
  “啧,能有徐小郎这样的儿子,令尊是有大福气的!徐小郎且宽心,北地原本由赵家领兵镇守,但赵家子孙未曾接上,现如今乃是由顺国公的二子镇守。
  郑二郎我曾见过几面,虽然行事风格有些阴毒,但对手下之人那是没说的,徐小郎可以放心,他日我请人且为你打探一番。”
  徐瑾瑜闻言,遂认真的长长一拜:
  “那就,麻烦侯爷了。”
  此事由武安侯打探,最合适不过了,见武安侯能明自己所想,徐瑾瑜一时激动。
  “什么话?我麻烦徐小郎的地方还少了?不过,能让徐小郎千里寻父,令尊应当也是一个大丈夫!”
  武安侯如是说着,可是脑子又不由想起自己曾经对于楚老哥的猜测……
  楚老哥是没福气啊!
  明明生的那么相像之人,怎么就没一点儿纠葛呢?
  武安侯想起京中关于临安候的名声,眸子便闪过了一丝冷意。
  想他楚老哥英明一世,怎么就有那样的种?
  而徐瑾瑜其实脑中关于“爹”的记忆已经渐渐有些淡了,虽然他过目不忘,可曾经的种种都被庞大的记忆洪流冲淡。
  可仍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一段并不起眼的记忆:
  在幼年的徐瑾瑜被牵丝折磨之时,大夫开得药中有一味熊胆,但以徐家的财力根本买不起熊胆。
  大雪纷飞之夜,爹冒雪顶风离开,三日后,一个浑身是伤的人影摇摇晃晃的叩响了院门。
  “大郎,爹不会让你死的。”
  浑浑噩噩间,醇厚坚定的声音,和着一碗苦哇哇的汤药,可却留下了一条本该逝去的生命。
  “我爹啊,他很厉害,确确实实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徐瑾瑜语气中满是自豪的说着。
  ……
  春风送暖,二月的春风终于吹化了锦江的江面的坚冰。
  远行的游子,也该踏上归途。
  而与来时的舟车劳顿不同的是,水路已通,接下来他们将沿着锦江一路回到京城。
  水路之便利,可以为他们省去大半的时间。
  而在徐瑾瑜等人准备走的那天,原本只有武安侯与刘清远二人依依惜别,可不知怎得,远处如潮水蔓延般涌来一片人影。
  徐瑾瑜定睛看去,原来都是一些百姓,等到众人冲到跟前,一个个都上气不接下气:
  “就是他!”
  “就是这位徐大人!这天仙似的脸我死都不会忘记!”
  徐瑾瑜:“……”
  赵庆阳和魏思武本来还有些离情,可是这会儿听了这话,忍不住喷笑出声
  “瑜弟这是有了新名字了,徐、天、仙?”
  魏思武以拳抵唇,轻咳一声,可也无法掩盖其中的笑意。
  徐瑾瑜瞪了这两人一眼,随后这才看向冲过来的百姓们:
  “诸位来此,可是有什么事儿?”
  “那日那位军爷说了,越寇能被赶出去,多亏了大人您,今日您走,我们怎能不送行?!”
  “咱们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这些都是送给您路上吃的!”
  百姓们一边说,一边将自己制作的干粮、鸡蛋、菜干、腊味等物奉上。
  徐瑾瑜微微一怔,这才认出为首之人便是头一日出来观刑的玉郡百姓。
  “诸位不必如此,此番吾不过是奉圣上之命而来,但在此之前,是诸位与卫家军的将士们,勠力同心,守住了玉郡,守住了大盛的国土。
  若要谢,诸位该谢自己,谢卫家军,我也不过起了点儿微末作用罢了。”
  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可动乱才过,他们手里又能有多少食物了?
  徐瑾瑜自然不愿意收下。
  “徐大人,话不能那么说,我们不遗余力的帮助卫家军乃是为了我们的家园而努力,可您不是啊!”
  徐瑾瑜听到这里,微微一笑:
  “既如此,诸位为小家,那我便是为圣上,为大盛,待我归京,圣上自有奖赏,我便更不能受这些了。
  只要诸位能将这片因为战火,满目痍疮的土地建设好,他日我在京中听闻此事,也将为诸位高兴的!”
  徐瑾瑜一番劝说,让百姓们陷入迟疑,但也只是一瞬,之后,百姓们更加热情了,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捧上来——
  幸而有赵庆阳和魏思武在旁边护着,徐瑾瑜倒是没有被挤到,只不过,等他看到一个妇人手中提着的篮子时,微微顿住:
  “庆阳兄,你让李寻来认认,看那是不是……圣上那只鹰。”
  徐瑾瑜还是头一次从一只鹰的眼睛里,看出生无可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