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桶 第两百六十五碗 北方激战正酣 南方军
耶律大石不可思议的坦白,让王钰大为意外。他在国书和给王钰的亲笔信中,毫不隐瞒的说出了自己病重的实情。又特别是在亲笔信中,他向王钰坦承自己一生的心愿就是重归东土。但同时也承认,自己一去,西辽国的后继之君,绝无可能完成这个心愿。
遂向大宋称臣,乞为藩国,请求王钰放耶律南仙赶赴军中料理后事。并恳请王钰,派遣一支兵马,保护耶律南仙,以完成辽国的权力交接。当然,他没有提及为什么要让耶律南仙一个女流之辈去担负这样的责任。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自己有一个觊觎皇位的侄子,这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吧?
王钰看完国书和信件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恨。耶律大石与他相识十多年,两人算得上是世之英雄,一个雄霸中原,一个盘踞西域,谁也没能打败谁。当初上雄之战,王钰南府军的确是逼退了辽军,但王钰自己都得承认,当时耶律大石根本无心与他纠缠,这才白白捡了一个便宜。
而此番,耶律大石自感大限已到,对宋称臣。看似大宋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这只是面子上的光彩,实际上没有丝毫好处。耶律大石机关算尽,他知道一来大宋虽然强大,但兵威还不能达到西域。二来蒙古正在作乱,王钰分身乏术,就是有什么想法,也是力不从心。况且,还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大宋南方发生了严重的灾害。
不过,辽国突然称臣,倒是给了王钰一个机会。用这件事情,引开国人的注意力,淡化南方雪灾的影响。同时也能激励北方将士的士气,对蒙古人形成一种威慑。因为西辽国扼守西北门户,如此一来,蒙古就三面受敌。所谓“远交近攻”,此乃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这件事情,根本不用召集大臣商议,因为大宋没有选择的余地。王钰当堂拍板,接受辽国的称臣,并命四位重臣回去,连夜商议赐予辽国国君的封号,以及地位。而他自己,则拿了耶律大石的亲笔信,向近仙楼而去。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仙楼的灯仍旧亮着,耶律南仙还没有就寝。王钰不免有些踌躇,耶律大石到底是南仙的亲爹,父女连心,虽然当年上雄城头那一箭,射伤了他们的父女感情,但耶律南仙始终是契丹人这个事实是无论如何不能改变的,故国难忘啊。
思之再三,王钰不得不迈开脚步,向楼上走去。一面在心里盘算,该如何向南仙开口提起这件事情。来到她房门前,透过门缝向里看去,她正坐于梳妆台前,怔怔望着那面铜镜。
摇了摇头,王钰推门而入,该面对的总要面对。
“王上回来了?看过战儿了?”耶律南仙起身问道,一面走上前来,准备替王钰宽衣解带。
执住了她的手,王钰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将她拥入怀中,而是让她坐在自己对面的椅子上。半晌沉默之后,开口道:“南仙啊,有件事情我要告诉你,希望你不要着急。”
见王上神情严肃,面有难色,耶律南仙心中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何事?”
“你父亲他……”王钰倒是见惯了生死,可耶律南仙是个女人,感情较之男人更为脆弱,她母亲早亡,是耶律大石将她抚养成人。
明显的感觉到,耶律南仙的手突然一紧:“我父皇他,他怎么了?”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王钰索性直接将那封信递到她面前。耶律南仙一阵迟疑,但终究还是沉住气,将信接了过去。王钰或许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她伤心的模样,起身踱步至窗边,背负双手,默然无语。
想自己来到大宋,穿越之时,只留下一封书信给父母姐姐。十七年过去了,不知道父母双亲现在如何,想必他们也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吧?当初自己不懂事,贪玩好耍,让父母十分失望,身为人子,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是为不孝。倘若有一个机会,让自己回到一千年后,自己能否放弃手中的权力?
背后好长时间没有任何声响,而后,只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
回头望去,耶律南仙已经将信放在了桌上,眉宇之间,略带丝丝感伤。她这样的反应,倒让王钰有些意外,没想到她如此豁达。想想也对,耶律南仙出身行伍之中,冲锋陷阵,为辽国第一员女将,颇有萧太后之风,她应该很坚强。
“王上,您打算怎么处理?”良久,耶律南仙轻启朱唇。
“宋辽两国份属同盟,今日辽国对我称臣,你父便是我大宋臣子,既然上奏请求,焉有不允之理?当然,本王也会尊重你的意见。”王钰宽容的说道。
耶律南仙听罢,起身上前,正面着王钰,具大礼参拜道:“妾叩谢王上隆恩。”
王钰伸手扶起了她:“起来吧,你到底是契丹人,故国难忘,本王能够理解。你父病重,身为女儿,理应前去送终,这是人之常理,我不会拦你。本王担心的是,你父亲居然让你带着兵马前去,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你的安全……”
“这点王上放心,妾于军**职多年,辽军恐怕还没有人敢对我怎么样。只是事不宜迟,如果王上允许,妾想尽快动身。”耶律南仙始终保持着冷静。
王钰点了点头:“应该的,我已经命大臣们商议对你父亲的册封。只是,此去怕有凶险,你带哪支部队?”
略一思索,耶律南仙答道:“蒙古作乱,朝廷兵力不济。臣妾只带一千人马,可在东北军中征集。”
王钰马上反对:“不行,一千太少。这样,你把我的禁卫军带去,我再发布一道命令,让幽云卫戍区挑选敢战之士两万人,供你指挥,保证你的安全。”
“妾感谢王上关怀,只是禁卫军负责保卫您,不可轻动……”
“不要说了,就这么决定。希望辽军最好识相一些,谁要是胆敢对你不利,我就让十二万辽军永远回不了国。”王钰这个话,可不是在耍威风。要知道,从耶律大石的国书送来的那一刻时,西辽国就是大宋的藩属,耶律南仙此去,有着双重身份。
首先,自然是西辽国大国公,奉父命前去处理善后事宜。其二,是代表大宋中央朝廷,有钦差资格。谁敢对他不利,可就不仅仅是辽国内政,而是犯上作乱。
耶律南仙当然知道王钰这绝不是空话,当即表示:“妾一定处理好善后事宜,不管父亲传位于哪位弟弟,我一定嘱咐他与大宋修好,永为睦邻。”
“好。”王钰点头道,略一停顿,安慰道:“南仙啊,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如果真有个万一,你要节哀。”
两天之后,朝廷众臣商议出来,决定给予西辽国比高丽国,日本国还要高的待遇。去皇帝尊号,册封耶律大石为西辽王,加太保衔,永镇西域,并赏赐“宋西辽国王印”金印一方,作为权力的象征。
同时,派遣兵部侍郎张浚为中央代表,前去册封。后来王钰考虑到,西辽国的地位应该高于其他藩国,遂派遣尚书右丞为钦差,随同耶律南仙一起前往辽军营中。
王钰将自己的禁卫军全数调给耶律南仙,作为卫队之用。又谕令幽云卫戍区调兵两万,保护耶律南仙。
绥靖五年正月十六,耶律南仙从汴京出发,在大宋钦差大臣和萧不疑的陪同下远赴草原,赶去见耶律大石最后一面。
这件事情,完全打乱了王钰的计划。京城必须要有人坐镇,南下主持抗灾一事,只能暂时搁置。由童贯代表中央,南下主持一切。王钰惟恐童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命御医三名随行。童贯离京后,王钰仍旧放心不下,又命参政知事商仲扬为钦差大臣,赴川黔赈灾。
钦差大臣,权力极大,可代表王钰,节制所有地方官员。除军队外,钦差大臣可以不用上报朝廷,调动地方一切力量资源,用于救灾。
正月二十,从北方传回战报。甘宁卫戍区遭受蒙古大军袭击,损失较大,指挥使范道远为保存实力,命令部队后撤,以待支援。蒙古军队穷追猛打,当西北军撤退至沙州时,被敌人追上。
西北军一来多是新近操练的新军,二来没有在如此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经验,束手束脚,处境极为被动。范道远见退无可退,后面就是兴庆府,遂于沙州布下防线,与蒙古大军对峙。
消息传遍整个甘宁地区,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又告动摇。极少数党项人趁机而起,在贴近西辽国的瓜州地区,竖起反旗,号称要复辟西夏,为李乾顺报仇。党项人攻击瓜州衙门,瓜州知府乃王钰门生,宣武元年进士科及第,在各地为官都政绩卓著。以三十青年,被委任为知府。
党项人作乱,其下属皆劝其弃官逃逸。这位知府大人严辞拒绝,言称“本官代表朝廷行政于此,岂能惧死弃官?”,领数百壮士坚守府衙,最后兵败被俘,党项人将其剥去官服,带至瓜州城楼上,斩首示众,瓜州沦陷。
贼人纠集两千之众,其首领自封为西夏辅国将军,号召党项人以武力反对大宋,重新复国。
正月十四,从兰州出发的援军赶至兴庆府,与从太原出发的友军会师。两军兵力达六万之众,顶着大雪,奔赴前线。范道远苦苦支撑,终于盼来援军,合兵一处。能战之兵,不过九万余人。
范道远建议,分调一军,紧守夏州门户,不使蒙古人有进入内地的机会。遂分兵两万,奔赴夏州,拱卫太原。他认为,蒙古人过来,锐气正盛,宋军应该坚守不战,若蒙古人见久攻不下,粮草用尽,只能返回。
然兰州卫戍区指挥使麾下部将则认为,蒙古人犯上作乱,若不给予迎头痛击,有失国体,坚决主张与蒙古人正面交锋。奉命驰援的种师道长子种元丰,也表示赞同。范道远虽可节制这二将,但考虑到兰州军,延安军士气正旺,求战心切,若出战,当有胜算,遂妥协同意。
正月十五,种元丰率两万骑兵,出沙州,摆开阵势,与蒙古人正面对决。当时天气严寒,滴水成冰,延安军自侍装备精良,主动发起攻击。只一阵,蒙古人一触即溃,种元丰大喜,下令穷追不舍。
范道远惟恐其中埋伏,下令收兵,种元丰拒听号令,一意孤行。追出五十余里,正中蒙古大军埋伏,部下两万余人,最后撤回沙州者,不过八千有余。范道远大怒,也顾不得种师道的面子,当即将种元丰逮捕,上奏要求严惩。一面收缩兵力,坚守不战。
王钰得知情况以后,天颜大怒,但好歹还是看在已故燕国公种师中的面子上,留了种元丰一条性命,罢官削爵,刺配沧州。并命令范道远,全权指挥,不必有任何顾忌。
正月二十二,萧充上报,东北军在上京城西南,与蒙古大军正面对决。苦战两天一夜,最终击溃敌军,斩首一万三千余人,生俘四千五百人,并遵从王钰号令,将俘虏全部坑杀。但东北军的伤亡,居然达到两万!蒙古人心胆俱裂,退出上京,向北逃窜。岳飞,正率本部兵马,追击而去。
东北军的剽悍,多少给了王钰一些安慰。可刚刚轻松一阵,萧充和岳飞的折子又上来了。岳飞一路追击蒙古军队,在距离上京五百余里之外的极寒地带,蒙古放出一支奇兵,让岳飞所部吃了大亏。
奏折中说,蒙古人的这支军队,并不是由人组成,而是“兽体大如驴,吼如狮,行如虎,训练有素,极得章法。我部战马,仓皇逃窜,骑士多不能控,由是惨败……”
王钰看得莫名其妙,我最精锐的骑兵之一,竟然被一群野兽打败?这是什么道理?难不成《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疯牛阵来了?
质疑前线军队隐瞒实情,王钰下令斥责东北军作战不利,但没有给出处分,严令其奋勇作战,不得后退。
宋军遭受王钰掌权以来少有的败绩,不过他自己倒是有心理准备。因为当今天下,只有王钰心里明白,蒙古人是如何的勇猛善战,灭金国,平西夏,亡大理,降南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跟这样的敌人交手,谁也轻松不了,王钰的打算,是趁蒙古人现在还没有达到成吉思汗时代的巅峰状态,一举将其歼灭,剪除后患。
但老天爷似乎在考验他,金国刚刚平定,国家消耗很大,短期之内,发动不了大规模的战争。偏偏南方又出现如此严重的雪灾,分散了他的精力。
否则,以王钰的强硬,怎会被人打到眼前来了,却只是下令打一场“惩罚性质”的战争?早就倾全国之兵,深入草原,斩尽杀绝了。
正月底,童贯从江陵府发回奏报,雪灾严重,道路隔绝,当务之急,是将朝廷发下的灾粮,运进江陵。但此时如果按照老办法,征发民夫,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请王钰当机立断。
王钰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动用军队,他授意兵部下令给两湖卫戍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动用部分军队,帮助救灾。他这一决定,开创了“军队救灾”的先例。
军令一下,两湖的子弟兵们紧急出动,只不过这场仗,用的不是刀枪,而是锄头。月末,两湖卫戍区总计调动兵力三万有余,打通了进入江陵的道路,将朝廷的赈灾粮食运入城中。
与此同时,川滇卫戍区也收到了命令,出动军队帮助救灾。但川黔地区,情况太过恶劣,一来交通不利,许多地方只有羊肠小道,甚至极为崎岖的山路。士兵们,只能用肩膀扛着麻袋,走在崇山峻岭之间,甚至挨家挨户,翻山越岭去送粮,其艰难情况,可想而知。
但令人欣慰的是,朝廷的态度和行动,获得了民心。自从钦差大臣南下主持抗灾的消息传出之外,广大的灾区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骚乱,至多也就是抢夺粮食的“刑事案件”,没有谁再把矛头对准朝廷。
此次内忧外患,近年罕见,考验着王钰和以他为首的朝廷。而正月底开始,南方的大雪开始逐渐停止,雪灾的威胁迟早会被消除,百姓的生活终究要恢复正常。而北方的军事威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除的迹象。而耶律南仙去了十多天,至今没有音讯传回,耶律大石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遂向大宋称臣,乞为藩国,请求王钰放耶律南仙赶赴军中料理后事。并恳请王钰,派遣一支兵马,保护耶律南仙,以完成辽国的权力交接。当然,他没有提及为什么要让耶律南仙一个女流之辈去担负这样的责任。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自己有一个觊觎皇位的侄子,这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吧?
王钰看完国书和信件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恨。耶律大石与他相识十多年,两人算得上是世之英雄,一个雄霸中原,一个盘踞西域,谁也没能打败谁。当初上雄之战,王钰南府军的确是逼退了辽军,但王钰自己都得承认,当时耶律大石根本无心与他纠缠,这才白白捡了一个便宜。
而此番,耶律大石自感大限已到,对宋称臣。看似大宋占了天大的便宜,其实这只是面子上的光彩,实际上没有丝毫好处。耶律大石机关算尽,他知道一来大宋虽然强大,但兵威还不能达到西域。二来蒙古正在作乱,王钰分身乏术,就是有什么想法,也是力不从心。况且,还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大宋南方发生了严重的灾害。
不过,辽国突然称臣,倒是给了王钰一个机会。用这件事情,引开国人的注意力,淡化南方雪灾的影响。同时也能激励北方将士的士气,对蒙古人形成一种威慑。因为西辽国扼守西北门户,如此一来,蒙古就三面受敌。所谓“远交近攻”,此乃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这件事情,根本不用召集大臣商议,因为大宋没有选择的余地。王钰当堂拍板,接受辽国的称臣,并命四位重臣回去,连夜商议赐予辽国国君的封号,以及地位。而他自己,则拿了耶律大石的亲笔信,向近仙楼而去。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仙楼的灯仍旧亮着,耶律南仙还没有就寝。王钰不免有些踌躇,耶律大石到底是南仙的亲爹,父女连心,虽然当年上雄城头那一箭,射伤了他们的父女感情,但耶律南仙始终是契丹人这个事实是无论如何不能改变的,故国难忘啊。
思之再三,王钰不得不迈开脚步,向楼上走去。一面在心里盘算,该如何向南仙开口提起这件事情。来到她房门前,透过门缝向里看去,她正坐于梳妆台前,怔怔望着那面铜镜。
摇了摇头,王钰推门而入,该面对的总要面对。
“王上回来了?看过战儿了?”耶律南仙起身问道,一面走上前来,准备替王钰宽衣解带。
执住了她的手,王钰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将她拥入怀中,而是让她坐在自己对面的椅子上。半晌沉默之后,开口道:“南仙啊,有件事情我要告诉你,希望你不要着急。”
见王上神情严肃,面有难色,耶律南仙心中不由自主的跳了一下:“何事?”
“你父亲他……”王钰倒是见惯了生死,可耶律南仙是个女人,感情较之男人更为脆弱,她母亲早亡,是耶律大石将她抚养成人。
明显的感觉到,耶律南仙的手突然一紧:“我父皇他,他怎么了?”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王钰索性直接将那封信递到她面前。耶律南仙一阵迟疑,但终究还是沉住气,将信接了过去。王钰或许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她伤心的模样,起身踱步至窗边,背负双手,默然无语。
想自己来到大宋,穿越之时,只留下一封书信给父母姐姐。十七年过去了,不知道父母双亲现在如何,想必他们也该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吧?当初自己不懂事,贪玩好耍,让父母十分失望,身为人子,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是为不孝。倘若有一个机会,让自己回到一千年后,自己能否放弃手中的权力?
背后好长时间没有任何声响,而后,只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
回头望去,耶律南仙已经将信放在了桌上,眉宇之间,略带丝丝感伤。她这样的反应,倒让王钰有些意外,没想到她如此豁达。想想也对,耶律南仙出身行伍之中,冲锋陷阵,为辽国第一员女将,颇有萧太后之风,她应该很坚强。
“王上,您打算怎么处理?”良久,耶律南仙轻启朱唇。
“宋辽两国份属同盟,今日辽国对我称臣,你父便是我大宋臣子,既然上奏请求,焉有不允之理?当然,本王也会尊重你的意见。”王钰宽容的说道。
耶律南仙听罢,起身上前,正面着王钰,具大礼参拜道:“妾叩谢王上隆恩。”
王钰伸手扶起了她:“起来吧,你到底是契丹人,故国难忘,本王能够理解。你父病重,身为女儿,理应前去送终,这是人之常理,我不会拦你。本王担心的是,你父亲居然让你带着兵马前去,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你的安全……”
“这点王上放心,妾于军**职多年,辽军恐怕还没有人敢对我怎么样。只是事不宜迟,如果王上允许,妾想尽快动身。”耶律南仙始终保持着冷静。
王钰点了点头:“应该的,我已经命大臣们商议对你父亲的册封。只是,此去怕有凶险,你带哪支部队?”
略一思索,耶律南仙答道:“蒙古作乱,朝廷兵力不济。臣妾只带一千人马,可在东北军中征集。”
王钰马上反对:“不行,一千太少。这样,你把我的禁卫军带去,我再发布一道命令,让幽云卫戍区挑选敢战之士两万人,供你指挥,保证你的安全。”
“妾感谢王上关怀,只是禁卫军负责保卫您,不可轻动……”
“不要说了,就这么决定。希望辽军最好识相一些,谁要是胆敢对你不利,我就让十二万辽军永远回不了国。”王钰这个话,可不是在耍威风。要知道,从耶律大石的国书送来的那一刻时,西辽国就是大宋的藩属,耶律南仙此去,有着双重身份。
首先,自然是西辽国大国公,奉父命前去处理善后事宜。其二,是代表大宋中央朝廷,有钦差资格。谁敢对他不利,可就不仅仅是辽国内政,而是犯上作乱。
耶律南仙当然知道王钰这绝不是空话,当即表示:“妾一定处理好善后事宜,不管父亲传位于哪位弟弟,我一定嘱咐他与大宋修好,永为睦邻。”
“好。”王钰点头道,略一停顿,安慰道:“南仙啊,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如果真有个万一,你要节哀。”
两天之后,朝廷众臣商议出来,决定给予西辽国比高丽国,日本国还要高的待遇。去皇帝尊号,册封耶律大石为西辽王,加太保衔,永镇西域,并赏赐“宋西辽国王印”金印一方,作为权力的象征。
同时,派遣兵部侍郎张浚为中央代表,前去册封。后来王钰考虑到,西辽国的地位应该高于其他藩国,遂派遣尚书右丞为钦差,随同耶律南仙一起前往辽军营中。
王钰将自己的禁卫军全数调给耶律南仙,作为卫队之用。又谕令幽云卫戍区调兵两万,保护耶律南仙。
绥靖五年正月十六,耶律南仙从汴京出发,在大宋钦差大臣和萧不疑的陪同下远赴草原,赶去见耶律大石最后一面。
这件事情,完全打乱了王钰的计划。京城必须要有人坐镇,南下主持抗灾一事,只能暂时搁置。由童贯代表中央,南下主持一切。王钰惟恐童贯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命御医三名随行。童贯离京后,王钰仍旧放心不下,又命参政知事商仲扬为钦差大臣,赴川黔赈灾。
钦差大臣,权力极大,可代表王钰,节制所有地方官员。除军队外,钦差大臣可以不用上报朝廷,调动地方一切力量资源,用于救灾。
正月二十,从北方传回战报。甘宁卫戍区遭受蒙古大军袭击,损失较大,指挥使范道远为保存实力,命令部队后撤,以待支援。蒙古军队穷追猛打,当西北军撤退至沙州时,被敌人追上。
西北军一来多是新近操练的新军,二来没有在如此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的经验,束手束脚,处境极为被动。范道远见退无可退,后面就是兴庆府,遂于沙州布下防线,与蒙古大军对峙。
消息传遍整个甘宁地区,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又告动摇。极少数党项人趁机而起,在贴近西辽国的瓜州地区,竖起反旗,号称要复辟西夏,为李乾顺报仇。党项人攻击瓜州衙门,瓜州知府乃王钰门生,宣武元年进士科及第,在各地为官都政绩卓著。以三十青年,被委任为知府。
党项人作乱,其下属皆劝其弃官逃逸。这位知府大人严辞拒绝,言称“本官代表朝廷行政于此,岂能惧死弃官?”,领数百壮士坚守府衙,最后兵败被俘,党项人将其剥去官服,带至瓜州城楼上,斩首示众,瓜州沦陷。
贼人纠集两千之众,其首领自封为西夏辅国将军,号召党项人以武力反对大宋,重新复国。
正月十四,从兰州出发的援军赶至兴庆府,与从太原出发的友军会师。两军兵力达六万之众,顶着大雪,奔赴前线。范道远苦苦支撑,终于盼来援军,合兵一处。能战之兵,不过九万余人。
范道远建议,分调一军,紧守夏州门户,不使蒙古人有进入内地的机会。遂分兵两万,奔赴夏州,拱卫太原。他认为,蒙古人过来,锐气正盛,宋军应该坚守不战,若蒙古人见久攻不下,粮草用尽,只能返回。
然兰州卫戍区指挥使麾下部将则认为,蒙古人犯上作乱,若不给予迎头痛击,有失国体,坚决主张与蒙古人正面交锋。奉命驰援的种师道长子种元丰,也表示赞同。范道远虽可节制这二将,但考虑到兰州军,延安军士气正旺,求战心切,若出战,当有胜算,遂妥协同意。
正月十五,种元丰率两万骑兵,出沙州,摆开阵势,与蒙古人正面对决。当时天气严寒,滴水成冰,延安军自侍装备精良,主动发起攻击。只一阵,蒙古人一触即溃,种元丰大喜,下令穷追不舍。
范道远惟恐其中埋伏,下令收兵,种元丰拒听号令,一意孤行。追出五十余里,正中蒙古大军埋伏,部下两万余人,最后撤回沙州者,不过八千有余。范道远大怒,也顾不得种师道的面子,当即将种元丰逮捕,上奏要求严惩。一面收缩兵力,坚守不战。
王钰得知情况以后,天颜大怒,但好歹还是看在已故燕国公种师中的面子上,留了种元丰一条性命,罢官削爵,刺配沧州。并命令范道远,全权指挥,不必有任何顾忌。
正月二十二,萧充上报,东北军在上京城西南,与蒙古大军正面对决。苦战两天一夜,最终击溃敌军,斩首一万三千余人,生俘四千五百人,并遵从王钰号令,将俘虏全部坑杀。但东北军的伤亡,居然达到两万!蒙古人心胆俱裂,退出上京,向北逃窜。岳飞,正率本部兵马,追击而去。
东北军的剽悍,多少给了王钰一些安慰。可刚刚轻松一阵,萧充和岳飞的折子又上来了。岳飞一路追击蒙古军队,在距离上京五百余里之外的极寒地带,蒙古放出一支奇兵,让岳飞所部吃了大亏。
奏折中说,蒙古人的这支军队,并不是由人组成,而是“兽体大如驴,吼如狮,行如虎,训练有素,极得章法。我部战马,仓皇逃窜,骑士多不能控,由是惨败……”
王钰看得莫名其妙,我最精锐的骑兵之一,竟然被一群野兽打败?这是什么道理?难不成《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的疯牛阵来了?
质疑前线军队隐瞒实情,王钰下令斥责东北军作战不利,但没有给出处分,严令其奋勇作战,不得后退。
宋军遭受王钰掌权以来少有的败绩,不过他自己倒是有心理准备。因为当今天下,只有王钰心里明白,蒙古人是如何的勇猛善战,灭金国,平西夏,亡大理,降南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跟这样的敌人交手,谁也轻松不了,王钰的打算,是趁蒙古人现在还没有达到成吉思汗时代的巅峰状态,一举将其歼灭,剪除后患。
但老天爷似乎在考验他,金国刚刚平定,国家消耗很大,短期之内,发动不了大规模的战争。偏偏南方又出现如此严重的雪灾,分散了他的精力。
否则,以王钰的强硬,怎会被人打到眼前来了,却只是下令打一场“惩罚性质”的战争?早就倾全国之兵,深入草原,斩尽杀绝了。
正月底,童贯从江陵府发回奏报,雪灾严重,道路隔绝,当务之急,是将朝廷发下的灾粮,运进江陵。但此时如果按照老办法,征发民夫,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请王钰当机立断。
王钰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动用军队,他授意兵部下令给两湖卫戍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动用部分军队,帮助救灾。他这一决定,开创了“军队救灾”的先例。
军令一下,两湖的子弟兵们紧急出动,只不过这场仗,用的不是刀枪,而是锄头。月末,两湖卫戍区总计调动兵力三万有余,打通了进入江陵的道路,将朝廷的赈灾粮食运入城中。
与此同时,川滇卫戍区也收到了命令,出动军队帮助救灾。但川黔地区,情况太过恶劣,一来交通不利,许多地方只有羊肠小道,甚至极为崎岖的山路。士兵们,只能用肩膀扛着麻袋,走在崇山峻岭之间,甚至挨家挨户,翻山越岭去送粮,其艰难情况,可想而知。
但令人欣慰的是,朝廷的态度和行动,获得了民心。自从钦差大臣南下主持抗灾的消息传出之外,广大的灾区再也没有发生过严重的骚乱,至多也就是抢夺粮食的“刑事案件”,没有谁再把矛头对准朝廷。
此次内忧外患,近年罕见,考验着王钰和以他为首的朝廷。而正月底开始,南方的大雪开始逐渐停止,雪灾的威胁迟早会被消除,百姓的生活终究要恢复正常。而北方的军事威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除的迹象。而耶律南仙去了十多天,至今没有音讯传回,耶律大石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