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原初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大时间段上,向倭国用兵,与向新罗用兵是同一时间。在具体时间点上,杨行密带领的岭南水师抵达济州岛时,后百济甄萱已经投降,当岭南水师正经向东航行的时候,新罗全境已经平定。
  这是岭南水师第一次跨海出征,后勤保障十分重要,侧翼也必须安全,李晔将一切能够考虑到的因素,都跟杨行密做了充足谋划。
  冲破重重滔浪的岭南水师,终于看到了湛蓝天空,虽然身后的海域依旧狂风席卷,但眼前的海面已经可以称作风平浪静。
  杨行密第一时间下令水师检查物资损耗、人员伤亡,并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在得到将士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每艘巡洋舰上的储备灵石,都被消耗了接近两成的消息时,杨行密脸色有些难看。
  “将军,灵石消耗太多了,接下来若是再遇到这样的风暴,还请将军三思而行......”副将周本向杨行密抱拳进言。
  在战斗时期、事发阶段,他作为副将,执行杨行密的军令不会打半点儿折扣,但是事后却有进言之责。
  杨行密看着周本,沉默了片刻后才道:“你觉得,若是本将不下令消耗这两成灵石,将士们会有多少伤亡?”
  周本沉吟片刻。
  他出身将门,家族世代熟悉水师,据说还是周瑜后裔,对沙场之事自然很熟悉,“我们的船都是海船,就算不比巡洋舰,也能抗风浪,加上大修士众多,能够起到护卫作用,就先前的情况来说,零星会有几艘运气不好的船倾覆,将士伤亡约莫在千余人。”
  杨行密点点头,周本的推论跟他想得差不多。
  他道:“千余人的伤亡,本将不愿意看到。”
  周本眼神变了变。
  如果是寻常将领,此刻就不会多说了,但他是杨行密的心腹,彼此关系亲密,想了想还是直言道:“将军,相较于十万大军而言,千余人的伤亡微不足道,可两成灵石的损耗就太多了,二者的价值、作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大战未启,为了千余将士,消耗两成灵石,会极大消减舰队的战力......”
  到了水师副将这种层次的位置上,战士在将领眼中就是数字,要想赢得战争胜利,很多时候都要权衡利弊。论作用,百分之一的将士,怎么都比不上两成灵石。
  所谓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
  周本的见解,符合大多数统兵将领的想法。
  杨行密却摇了摇头,“账不是这么算的。巡洋舰中的灵石,可能足够用了,战争结束都消耗不完,当然,灵石也可能不够用,那是不确定的事。但能肯定的是,千余将士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
  “不确定的事,我们无法把握,能够把握的只有确定因素。本将领兵,不会把大军得胜的希望,寄托在不确定的事情上。你明白了吗?
  “最重要的是,大战还未开始,我们连倭国战士都没看到,就自己先折损了千余将士,这对士气极为不利。大海茫茫,倭国我们谁也没去过,那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接下来的战事也不可预测,战局究竟如何,谁也没有把握。
  “面对未卜的战场,可能接踵而至的困难,士气绝对不能伤。只有将士斗志昂扬,锐气不失,大军才有可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你可明白了?”
  周本明显没想这么多、这么深入,听完杨行密的话,讶异之下陷入沉思。半响后终于想通,不由得佩服道:“将军英明,末将不及。”
  杨行密挥挥手,示意周本退下,自己继续观察海面情况。
  这是他第一次作为主将,单独率领一支大军出战,不敢有半分懈怠。对于自己的先前的决定,他笃定是对的。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必须时常反躬自省,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由得开始权衡利弊,细细分析。
  渐渐地,杨行密眉头皱了起来。
  “杨将军方才那番话,朕听了甚为满意。”
  听到这句话,杨行密神色一震,顾不上去寻找李晔的身影,连忙单膝下跪,“臣,岭南水师大将杨行密,参见陛下!”
  李晔出现在杨行密身前,吩咐对方起身。
  “臣一点愚见,不敢说都对,还请陛下为臣指点迷津。”杨行密恭敬道。
  对杨行密顺杆子往上爬,跟自己套近乎的行为,李晔没有觉得反感,淡淡道:“每个将军对沙场之道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还会相互冲突,除了常识,谁也不能笃定的说别人的理解,哪些一定错哪些一定对。同样一种道理,有时候会带领将士取胜,有时候却会失败。”
  杨行密听得满脸疑惑。
  李晔转头看着他,正色道:“但有一点,你要记住,我大唐的将士,哪怕是普通甲士,生命之贵也不是灵石可以衡量的,再多都不行!他们可以战死,但绝对不能是因为主将见死不救,而毫无尊严的屈辱死去!
  “以千人救百人,就算最后会战死五百人,也必须去救!这是我大唐军风,惟其如此,三军才能上下齐心,奋武无畏,我大唐将士才能纵横天下。你,可明白了?”
  杨行密心头一动,霎时醒悟,连忙抱拳:“臣谨记陛下教诲!”
  李晔点点头,开始跟杨行密商量即将到来的战事。
  李晔瞭望着无边无际的海面,徐徐道:“两百多年前,大唐与倭国有过一次交战,那也是水师之间的较量。
  “倭国跟半岛一衣带水,彼此之间常有往来,倭国那时便有染指半岛、图谋那片土地的想法,他们选定的是距离最近的目标,新罗。为了对付新罗,倭国跟百济结成了盟友。
  “高宗年间,大唐征服高丽,灭百济,新罗臣服朝廷,倭国图谋落空,殊为气愤,遂发兵来攻,支援百济。龙朔三年,双方在白江口一带爆发大战,刘仁轨、刘仁愿率领大唐水师万余将士,百余艘战舰,与倭国四万余将士,千余艘船舰激战,最终战而胜之。
  “那一战,倭国水师损失战船四百余艘,将士折损不计其数。因为恐惧我大唐攻伐倭国本土,自己无法抵挡,不仅大规模修缮海防,后来还将国都从飞鸟东迁。
  “从那之后,倭国开始派遣唐使入唐,全方面学习我大唐文明。”
  有关此战,杨行密也知道一些,此刻听李晔旧事重提,他自然知道用意,连忙抱拳道:“陛下放心,此战岭南水师定当奋不顾身,绝不辱没先贤之威!”
  李晔微微颔首,少不得勉励两句。
  最后一批遣唐使抵达大唐,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李晔记得,倭国在前些年,还想派遣菅原道真来大唐,不过这人觉得大唐内乱,过来没有意义,就没来启程。
  自此之后,遣唐使从历史中消失。
  在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改革,一个是明治维新,那是倭国学习西方,还有一个就是大化改革,那是倭国学习大唐。
  但在李晔看来,事情远不止大化改革
  李晔接着道:“倭国那片土地,一直是蛮荒之地,百姓渔猎为生,穴居乡野,使用的工具也只是石头骨头。直到弥生时代,‘渡来人’出现在倭国,带去了陶器、铁器、铜器及水田文化,倭国才进入农业社会,发展出文明来。”
  文明三要素:城池、文字、青铜器。在“渡来人”出现在倭国之前,他们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文明社会,是一群真正的蛮荒野人。
  杨行密一头雾水:“陛下,何为‘渡来人’?”
  李晔意味莫名的笑了笑,“就是从咱们中原迁徙过去的人。”
  杨行密瞪大了眼睛。
  李晔没骗杨行密,事实的确如此。
  虽然后世的倭国学者,认为“渡来人”除了中国过去的,还有朝鲜半岛及其附近地区过去的,但“渡来人”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耕、建筑、锻铁、纺织等水平极为高深,是那个时代的巅峰水平。
  不是李晔大言不惭,事实就是,除了中国,那些蛮荒地带,在彼时根本没可能拥有这些。
  “一言以蔽之,倭国之所以从蛮荒时代,迈入农业奴隶社会,拥有文明,追根揭底,是因为中原人到了那里。”
  李晔曲着手指轻敲船舷,看着远方慢悠悠地说道,“而那些渡来人的身份,你可知晓?”
  杨行密摇摇头,一脸茫然:“臣不知。”
  李晔叹了口气,指了指杨行密,有些无语的模样。
  杨行密忽然间福至心灵,想到了一个可能性,失声道:“难道果真是徐福?”
  徐福诓骗秦始皇相信成仙之术,自己带了一支在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庞大舰队东渡,在海外之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李晔目光深邃道:“除了徐福,在倭国所谓的弥生时代,还有谁能将那样的农业文明带去他们那里?”
  杨行密恍然大悟,转而又神色振奋,顾不得失礼,一拳重重击打在掌心,“如此说来,那里的人,原来都是咱们自己人的后代?咱们这回去攻打倭国,实际上并不是两国之战?!”
  李晔叹息一声,道:“朕这回出兵新罗、倭国,之所以不宣而战,就是因为这不是两国交战。杨行密,告诉将士们,我们此番出战,不是入侵别国,而是一统江山!”
  杨行密神色激昂的抱拳:“臣这就去传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