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516章 中华帝国海军的准备和电子工业
中美大战之后,中华帝国海军成为世界海军霸主,海军之强大令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连极盛时期的英帝国皇家海军也难以望其项背。
在这种情况下,战后五国海军限制军备公约的签署,中华帝国海军成为最大比例拥有者,标志着世界各列强海军最终承认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帝国海军在条约海军时代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强海军,加上战后西方各国列强经济疲软无力支撑强大的海军力量,只能最低限度的维持一支国土防御海军力量。
尽管裁军之后的中华帝国海军主力战舰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没有哪国海军能够威胁到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更不可能对中华帝国的海外领地和殖民地造成威胁,因为中华帝国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海军力量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存在,是英法德意四国海军主力舰吨位之和。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华帝国国会大幅度削减海军经费,停止建造主力舰,让帝国海军放长假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中华帝国海军在整体上处于休假期,但不代表中华帝国海军就此放松了海军力量的建设。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深知未来海军之主力兵种当是航母战斗群和海军航空兵,因此在已经持续了十年的海军假日期间,在王辰浩的主导下,帝国海军在航母战斗群和海军航空兵力量的建设上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使得帝国海军在这方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西洋战争期间,中华帝国海军先后建造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舰,改装了一百多艘运输和护航航空母舰,战争期间的海军航空兵力量更是达到极盛状态,舰载战斗机数量是各国海军航空兵的总和还要多。为中华帝国海军最终打败美国海军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战后,中华帝国海军裁减了所有的改装的运输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恢复这些航母的商业运营性质。只保留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舰,包括两艘标排28000吨级的黄山级航空母舰,四艘标排42000吨级的峨眉山级航空母舰,以及四艘战争期间建造但直到战后才服役的标排65000吨的武当山级航空母舰。
这十艘航空母舰作为中华帝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主力和核心指挥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先进的,没有任何国家的航空母舰能够超过他们。
不过,到了1927年后,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吨位已经达到黄山级了,加之黄山级航空母舰服役年龄已经接近二十年了,各种设备陈旧老化严重,维护费用激增,继续服役的价值已经不大,因此中华帝国海军部决定让黄山级航空母舰退役。
光华二十七年十月十日,在中华帝国国庆之日,黄山号【cv-6】和庐山号【cv-7】两艘航空母舰在东海进行最后一次战备执勤,二舰全体官兵们分别在甲板上排列成中华帝国万岁的字样,给帝国国庆献礼,随后在母港大连海军基地举行了盛大的退役仪式,并移交给大连海军综合训练中心基地,更名为千朵莲花山号和凤凰山号(辽宁省的两座名山),作为中华帝国海军训练中心的航空母舰训练舰使用。
黄山号和庐山号退役后,中华帝国海军就剩下了两级八艘航空母舰,八个航母战斗群。原来黄山号和庐山号所在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剩下的共计八艘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二十多艘暴雨级驱猎舰和十几艘宋级、唐级潜艇,以及二十多艘后勤补给舰、通讯舰也将面临解散和重新分配。其他八个航母战斗群的司令官纷纷提出请求,要求海军部将这些战舰分配给他们,以增强他们所在航母战斗群的实力,但因为战舰和兵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八个航母战斗群的司令官彼此间大闹了起来,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最后,海军部索性谁也不给,重新组建航母战斗群。
按照中华帝国海军战备条例规定,帝国海军所有作战舰艇分为三部分,每天有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在海上战斗值班,随时准备对世界任何地方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出反应。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留在海巡中心进行训练,确保具备完成特定作战任务的能力和保持舰队的战斗力不下降。另外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实施保障作业,即进入船坞进行保养和维护,升级现有的武器装备系统,确保战争突然来临时有足够的舰艇投入战斗。
在这种战备条令的主导下,八个航母战斗群没法平均分成三个部分,于是海军部决定再打造一个航母战斗群,这样九个航母战斗群正好分成三个部分,轮流进行战备执勤。
新的航母战斗群计划很快得到帝国皇帝王辰浩的批准,由海军军令部下达正式成立第九航母战斗群的命令,舰政总署负责打造第九航母战斗群所需的主力航空母舰。
光华二十七年底,舰政总署完成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设计方案。梵净山级航空母舰同级建造一艘,梵净山号【cv-36】,以贵州名山梵净山来命名,是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升级改良型。
武当山级航空母舰本是中华帝国海军为了准备对美开战而倾力打造的首级大型航空母舰,此前的黄山级属于轻型航空母舰,而峨眉山级只属于中型航空母舰。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则达到了64000吨,而新设计的梵净山级航空母舰则因为技术的进步,在保持和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同样战斗力的情况下,设计排水量略微缩小,降至60270吨。
战后十年间,中华帝国的工业成果和科技成就巨大,而海军工业是则是检验十年间中华帝国大多数成就的重要衡量标准,一艘战舰上的科技含量就足以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以及科技力量的强弱。
早在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开工建设的时候,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师、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等队伍当中,华人就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而到了梵净山级航空母舰时,从设计到开工建造,华人设计师、造船专家、高级技术工程师,乃至一名普通的焊工,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比例,中华帝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籍科学家、专家和技师的极度依赖了,表明中华帝国已经彻底吃透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再依赖西方,走东方人自主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华帝国此前已经完成了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经过这些年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服役情况的跟踪检验,中华帝国已经有了大型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通过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以及之前的黄山级和峨眉山级航空母舰的优缺点对比,优点继续采纳,缺点不断地改进改良,使得梵净山级航空母舰从设计到建造都变得更加合理、经济。
经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梵净山级航空母舰虽然较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减轻了三四千吨的排水量,不但没有降低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性能,反而大幅度提升。科技的进步使得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机库布置显得更加的合理,容量也扩大了很多。舰岛设计没有多少变化,比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舰岛高了一层,用来安装更大功率、搜索范围更远的雷达系统。
经过科学和系统的优化之后,梵净山级航母的载机数量比武当山级航母略多,可以搭载210架地狱火战斗机。但是海军部没有打算继续生产地狱火舰载机,而是正在开发歼十战斗机的舰载型,准备让梵净山号航母作为第一个搭载歼十舰载机(j-10b)的平台。由于歼十战斗机的体积和总量都比地狱火战斗机大的多,因此理论上可以搭载200架歼十舰载战斗机。
飞行甲板依然采用直角斜边型飞行甲板,为了可以配合歼十b型舰载机上舰飞行,舰体加长至326.4米,首次突破300米大关,成为中华帝国乃至全世界最长的战舰,舰宽也达到了39.6米,吃水更是突破11.3米,中华帝国上千个军港码头当中,只有不足二十个可以让其停靠,庞大的舰体自然是为了飞行甲板的扩大,因此飞行甲板长达319.1米,宽度更是达到82.3米米,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均可以起降中华帝国空军最新式的h6n1轰炸机,其巨大的战斗力不言而喻。保证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也可以做到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战略目标。
对于梵净山号航母的防御能力的设计,帝国海军舰政总署的设计师们费了很大的心血来提升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为了增强该航空母舰的抗沉能力,舰政总署在武当山级航母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优化,采用更坚硬更轻的合金材料,增强舰内水密舱的强度和密闭性,设计了自动化压力舱和封闭门,紧急时刻舱门就会自动关闭,不用水兵在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破损的舱室封堵舱门。
在抗沉能力方面,梵净山级比武当山级略微提高,其装甲防护为270毫米,却比武当山级的320毫米还少了50毫米,但得益于中华帝国材料科技的进步,最新型的spk235号中华特种钢比以前武当山级航母使用的sdo-79号中华特种钢强度增加了50%,重量却降低了15%,因此梵净山号航母使用这种新型钢材既节省了吨位和体积,又提升了防护能力,水线带装甲可以抵抗5.6枚21英寸黑头鱼雷(2.3枚红头鱼雷)的非致命性贯穿攻击,并可以同时挨上两枚鱼雷也可以保持战舰平衡行驶,而不至于沉没。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的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存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给舰队带来了安全,航空母舰跟神盾防空巡洋舰就是一对天生的冤家。为此,帝国武器工程师们在梵净山号航空母舰上设计安装了更加强大的mk24a3型火神密集阵,这种最新型的防空密集阵系统比武当山级航母上的mk16a1火神密集强大了数倍,防空能力更强。
m24a3火神密集阵,将开火布局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继续采用了7管加特林式的枪炮布局,口径还是30毫米,但倍径提升至55倍,使用的炮弹也变成了加长型的弹药。这样是为了对付类似中华帝国空军的最新型的地狱火b型战斗机和即将服役的歼十黑鹰战斗机这种金属外壳的高速战斗机而研发。因为黑鹰战斗机的速度已经达到766公里每小时,原来的防空密集阵系统的3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的速度和有效射程都面临不足,而将来的战斗机速度会更快,有远见的中华帝国设计师们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因此将倍径至55倍,炮弹改为专用的加长型的脱壳穿甲弹,射程和射高都更远,可以安装更多的火药来提高射速,用来对抗速度超过700公里每小时的战斗机。
火神密集阵mk24a3型的射速在3000-4500发/分钟,并可以调节射速,每门机关炮储弹2000发,最大射程提高至8500米左右,有效斜距达到4500米,射高达到4200米,防空火力网覆盖面和覆盖距离大幅度提升。
虽然有点是提高了密集阵的防空能力,但是因为加长了炮管(7个),弹药也加长了20%,整个密集阵系统也全面改造,战斗部的重量也比mk16a1增加了1吨有余。
其他国家都想仿制中华帝国火神密集阵防空系统,但是他们不知道核心秘密。各国都还没有走出加特林机关枪的思维圈,依然采用加特林机关枪自身的气动式供能设计,这种靠自身气动能量来射击的武器并不稳定,因此加特林机关炮尽管理论上射速6000发每分,但是射速达到800发每分时就会反过来影响枪机自动化系统,出现卡壳卡弹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什么加特林机关炮风靡了一时很快就被马克沁机枪取代的主要原因。
中华帝国在这方面能够做到突破,都是得益于皇帝王辰浩的指导。虽然王辰浩不知道具体如何去做,但是他告诉工程师们给加特林机关炮单独提供外接电源,用电动机和高速齿轮来驱动枪管旋转、枪机击发、弹壳退堂等操作,不依赖枪机自身的能量驱动就可以发挥加特林机关炮的威力了。这个原理很简单,经过王辰浩的提醒,中华帝国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来了火神密集阵系统。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原理,国外的专家们想破头也不明白,就是做不到这点。他们甚至宣称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里使用了外星先进科技,都是因为他们越想越复杂所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华帝国在雷达技术上面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原本一个可以探测20公里目标的雷达系统,其设备重达数百吨,体积巨大只能安装在十年前的明级战列舰上。但如今,中华帝国在电子管技术上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雷达系统所需的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度缩小,梵净山级航母安装的雷达系统只有140吨,对海探测范围却达到了300公里,可以发现千吨级的舰艇,误差不超过500米,对空探测范围达到150公里,可以发现任何飞机,误差不超过1200米。
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火神密集阵系统也可以安装对空搜索雷达系统,而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的防空识别圈只要30公里就够了,因此为了提高密集阵的防空能力,首次取消了人工操控方式,改为人机结合的办自动化处理系统,利用雷达系统来锁定空中来袭敌机,防止操作人员视力疲劳或疏忽造成的防空火力网漏洞。中美战争期间,中华帝国海军的防空兵使用光学观瞄仪器来测定敌机的方向、速度等参数时,经常发生士兵因为长时间空战而造成视力疲劳,受伤或者受到战争气氛的冲击,心理紧张导致了疏忽不是没有。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以造成防空火力网的漏洞,而如果这时候敌机飞进来投弹,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火神密集阵借助对空雷达系统来提高防御能力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标志着自动武器系统开始兴起,在未来将会渐渐成为代替人工操作方式。
拥有先进对空雷达系统的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其防空火力之强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海军人员还是不太放心,毕竟飞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不敢保证火神密集阵系统够用。于是,在设计之初,在图纸上就预留了升级空间,原本武当山级航空母舰上面搭载的32座火神密集阵位置,增加了四个,一共部署了36座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同时格外预留了四个位置,作为日后升级之用。
所有三十六座火神密集阵系统沿着舰岛和飞行甲板四周进行布置,强化了对飞行甲板的保护,而不再是重点保护舰岛,上下左右分布的都比较合理,形成立体的防空火力网,强化了航母的防空火力。
原本武当山级航空母舰采用的十座双联装103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用于打击靠近航母的水面小型舰艇,此时也被取消了,保护航母的认为交给护航的护卫。
同时,来自水下的威胁依然是航空母舰首选的防御对象。由于中华帝国的宋级潜艇空气强大,静音系统发达,基本上快接近大洋噪音了,因此海军在梵净山级航母上增加了多部声纳系统和阵列,多达25套,以及一部水下拖拽式的声纳阵列,可以严防航母反潜盲区。由于航空母舰太过巨大,原本在武当山级航母的后面布置了两座用于释放深水炸弹的弹射器,被证明不理想,如今在梵净山号上增加了三部,分别在航母的其他三个方向的飞行甲板下面的突出平台上,强化反潜能力。
动力系统的提高是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成就,得益于中华帝国称霸世界海洋,使得中华帝国的商船增加,各国也从以前在英国那里订造船只改为在中华帝国订造,促进了中华帝国造船业的巨大进步,从而使得中华帝国的船舶动力系统飞速发展。
梵净山号航母上面便安装有上海船舶重工的镇山法宝xbox-3000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系统,该系统打破了北洋科技重工旗下的帕森斯公司的帕森斯轮机系统的垄断,另辟蹊径,打造出中华帝国国人自己研发的先进动力系统。
安装了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的梵净山号航母,其锅炉数量只有8座,比武当山级20座锅炉少了一半以上,但是速度却反过来提高了一些。两套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双轴推进,航速达到了31节,比武当山级航母快了一节。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加了几个燃油舱和食物冷冻舱,使得梵净山级航母的续航力达到10000海里/20节,自给时间长达六个月。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净山号航空母舰,因此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体现。与其说梵净山号航母是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不如说她是一艘帝国海军用来测试和检验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舰更为恰当。
在电子设备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达系统的建设了。
梵净山号搭载了用于战场搜索的l波段雷达(电磁波波长度为22cm)两部,一部对空搜索(150公里),一部对海搜索(250公里),属于大面积的战场搜索,精确度不高,只用了给最高指挥官做战略部署提供情报。对于战术指挥官来说,给他们专门配备了s波段雷达两部(波长为10cm),一部对空(120公里)搜索,一部对海搜索(230公里),可以较为精确的锁定海面上的舰只和空中的飞机,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算出对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这是主雷达系统,位于舰岛最上方。还有x波段的火控雷达系统(使用3cm电磁波),主要用于对武器系统的指挥,在梵净山号上体现在对火神密集阵的半自动化指挥上面,为后来中华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将中央火控指挥仪和各级主炮连接起来,由中央火控指挥仪统一指挥,大大提高了主炮射击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雷达系统的进步,得益于中华帝国在晶体电子管上面研究的突破。自从特斯拉等一批专家们接触过蛟龙号之后,便陆续开始对蛟龙号上面的电子设备进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们必须保证把设备拆下来还得完好无损的安装回去,否则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们受益匪浅,自从特斯拉第一个制造出来足有手榴弹那么大的晶体电子管成功后,电子管技术已经得到了印证,只欠缺的是工艺制造水平。战后的中华帝国科技大爆炸,经济高速发展下,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晶体电子管的生产和制造成熟化和缩小化。
到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晶体电子管已经降至火柴棍儿粗细了,各种基于电路的设备陆续得到小型化。电冰箱、空调、电动洗衣机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电子工业兴起的标志。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革命的是电视机和图像传真机的出现。
首先,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费罗和斯福罗金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李明道的电视则是电子电视。
中华帝国把1925年10月2日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电视公开播放实验中,在电视中成功的扫描出位于帝国广场上的光华大帝金像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第一台电视机的面世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技术大爆炸,此前只有电影的时代进入到了电视时代。中华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李明道博士发明出来的电视机,很快在1927年,中华帝国的中央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中华帝国上下五千年》,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李明道发明的甲号电视机原型机被送入中华帝国皇家博物馆珍藏,同时帝国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为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技术发明奖的候选人。
同年,李明道发明出丙号电视机,造价为8300龙币,很快在北洋重工新成立的电视机厂投入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视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为该生产线剪彩,并命名为中华牌电视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奢侈品。
伴随电视机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电子设备震惊了世界,那就是中华帝国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传真技术。
1927年12月8日,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驻柏林别动处肖乃武少校用一部传真机将他刚刚空中侦察到的基尔造船厂内的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动工场面的照片直接发回了北_京情报局总部,画面质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这部传真机便是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南海博士发明的,由于最先被情报局掌握,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是作为中华帝国情报局特工人员用来传递侦查照片之用。
其实,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
关于传真技术的起源说来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结果,而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1842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研究制作一项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目的是要构成若干个钟互连起来同步的钟,就像现在的母子钟那样的主从系统。他在研制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这个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根据这个设想,他在钟摆上加上一个扫描针,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一块“信息板”,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时,就发出一个脉冲。信息板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地向上移动,使指针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扫描,把信息板上的图形变成电脉冲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移动,这样就在电敏纸上留下图形,形成了与发送端一样的图形。这是一种原始的电化学纪录方式的传真机。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国的发明家,名叫弗?贝克卡尔,他把传真机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他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这种改进的结构,工作状况有点像车床,滚筒作快速旋转,传真发送的图稿卷在滚筒上随之转动。而扫描针则沿着呖杆缓慢地顺着滚筒的轴向前进,对滚筒表面上的图形进行螺旋式的扫描。这种滚筒式的传真机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并且带着传真机到法国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人们对新闻照片和摄影图片的传送的要求是很广泛的。许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相片传真机的研究。
陈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讯和传真技术。他所在的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办公大楼下正好是中华帝国电信线路从北京——上海的起始点和终点,这为陈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南海的潜心研究,获得了中华帝国电信部门的允许,同意他在夜间利用这条通信线路做实验。陈南海在大楼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和试验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制成了相片传真机。
很快,陈南海的研究被中央情报局特工盯上了,考虑到传真机能够传照片的军事用途(传情报直接附带照片更明了),中央情报局冻结了陈南海的研究计划,但很快跟陈南海达成了和解,陈南海为中央情报局特工专门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方便特工执行任务和传递情报。
到了战后,随着中华帝国各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光电领域的爆炸式发展,晶体电子管的出现为陈南海的研究解决了多个难题。于是陈南海继续专研相片传真技术,他把指针接触式的扫描改变成光电扫描,不仅使传真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光电扫描和照相感光制版配合,使相片传真得以实现。
1925年,长时间的和平令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放宽了传真机的保密级别,陈南海研究的最新型传真机得以投放市场。中华帝国上_海电报电话公司购买了其专利权,很快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
1926年,经中华帝国国会批准,正式开放了横贯中华帝国大陆和海外领地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还与大中华共荣圈成员国之间开放了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无线相片传真业务。
1927年,陈南海再次实现技术性图片,首次用他最新发明的传真机实现了图片彩色传输。实际上是用滤色镜按红、绿、蓝顺序三种颜色分三次独立传送的,然后再重叠合成。虽然繁琐,但是作为第一个彩色图片传真的成功,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同样把他推荐给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评审委员会,使其成为科技发明奖的候选人。
当然,使用电子晶体管的仪器很多,电视机和彩色图片传真机最绝代表性。它们的出现表明中华帝国在电子晶体管方面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的兴起。
而中华帝国在雷达系统方面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电子工业的迅速崛起。原来的雷达系统设备臃肿,大规模采用电子晶体管后,体积和重量大幅度减小,这才能够让雷达系统可以安装到别的中小型战舰上,连火神密集阵这种小体积的武器系统上也可以实现火控雷达系统的安装。
先进的雷达系统除了在梵净山号航母安装外,也陆续在中华帝国的各个主力战舰上安装。
中华帝国军方截获德国海军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英国海军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消息后,虽然没有采取反制措施(建造超级战列舰),但是预防措施还是要准备的。
中华帝国海军的八艘明级战列舰、四艘元级战列舰、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以及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在经过十年的封存保养后,于光华二十八年初开始了现代化改装,作为对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反制措施。
当然,现代化升级改装是秘密进行的,中华帝国总参谋部还没有批准解封这二十七艘超级战舰,她们改装完成后还得继续封存,除非世界局势有变,影响到中华帝国海军的全球霸权地位或者影响到中华帝国的核心利益时才能视情况陆续解封。
二十七艘超级战舰的升级主要包括火力、动力和电子设备的升级。
火力方面,除了主炮,各级副炮进行更换炮管的作业外,原有的对空高射炮炮位全部改装成m24a3型火神密集阵防空系统,提高主力舰自身的防空火力。
动力方面的改动最为费时费力,中华帝国自建的明级、元级战舰没有太大问题,只需要更换少量的易磨损易腐蚀的零部件即可,俘获的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在封存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为是没有服役过的新舰,动力系统还算可以,因此只需要小幅度的保养一下即可。
唯一需要大幅度升级动力系统的只有俘获自美国海军的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她们服役过,参加过大西洋海战,动力系统在战斗期间磨损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更换很多关键部件。由于美国战舰跟中华帝国的战舰在技术层面差距很大,因此改造起来有些困难。
在电子设备方面,不管是中华帝国自建的战舰还是俘获自美国海军的战舰,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
最重要的是雷达系统和中央火控指挥系统。雷达系统全部换装最新型的先进的战场雷达、测高雷达和火控雷达系统。战场雷达系统和测高雷达系统就是梵净山号航母上的雷达系统,而火控雷达系统则是一端安装在各级主炮和火神密集阵上面的火控雷达,另一端则连接在中央火控指挥室内的终端火控指挥系统上面。
尽管神弓型战列舰的出现,统一主炮口径的战舰发挥了巨大的海战优势,但是在雷达没有出现前,中央火控指挥系统跟各级主炮系统之间只能通过机械操作,靠光学仪器和观测员的报告,再通过计算员的核算,最后传达给中央火控指挥室,再发给各级主炮指令,过程极为繁杂而且精度不高,造成主炮开火周期长,命中率不高。
但随着雷达的出现,尤其中华帝国的电子荧光屏的设备投入实际生产,雷达终于成为中央火控系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直接通过对火炮终端的火控雷达和中央控制室实现统一即时传播数据,这样就不再需要冗杂的射击前准备流程,大幅度减少主炮准备时间,同时有火控雷达指挥,命中率将大幅度提高。
二十七艘主力舰的各级主炮系统悉数安装了火炮控制雷达系统,这些改造方案使得战舰的火力更为强大,一定程度上令全球海军继续对巨舰大炮主义充满了期待。(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战后五国海军限制军备公约的签署,中华帝国海军成为最大比例拥有者,标志着世界各列强海军最终承认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
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帝国海军在条约海军时代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强海军,加上战后西方各国列强经济疲软无力支撑强大的海军力量,只能最低限度的维持一支国土防御海军力量。
尽管裁军之后的中华帝国海军主力战舰减少了三分之二,但没有哪国海军能够威胁到中华帝国海军的世界霸权地位,更不可能对中华帝国的海外领地和殖民地造成威胁,因为中华帝国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海军力量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存在,是英法德意四国海军主力舰吨位之和。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华帝国国会大幅度削减海军经费,停止建造主力舰,让帝国海军放长假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中华帝国海军在整体上处于休假期,但不代表中华帝国海军就此放松了海军力量的建设。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深知未来海军之主力兵种当是航母战斗群和海军航空兵,因此在已经持续了十年的海军假日期间,在王辰浩的主导下,帝国海军在航母战斗群和海军航空兵力量的建设上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使得帝国海军在这方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西洋战争期间,中华帝国海军先后建造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舰,改装了一百多艘运输和护航航空母舰,战争期间的海军航空兵力量更是达到极盛状态,舰载战斗机数量是各国海军航空兵的总和还要多。为中华帝国海军最终打败美国海军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战后,中华帝国海军裁减了所有的改装的运输航空母舰和护航航空母舰,恢复这些航母的商业运营性质。只保留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舰,包括两艘标排28000吨级的黄山级航空母舰,四艘标排42000吨级的峨眉山级航空母舰,以及四艘战争期间建造但直到战后才服役的标排65000吨的武当山级航空母舰。
这十艘航空母舰作为中华帝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主力和核心指挥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先进的,没有任何国家的航空母舰能够超过他们。
不过,到了1927年后,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吨位已经达到黄山级了,加之黄山级航空母舰服役年龄已经接近二十年了,各种设备陈旧老化严重,维护费用激增,继续服役的价值已经不大,因此中华帝国海军部决定让黄山级航空母舰退役。
光华二十七年十月十日,在中华帝国国庆之日,黄山号【cv-6】和庐山号【cv-7】两艘航空母舰在东海进行最后一次战备执勤,二舰全体官兵们分别在甲板上排列成中华帝国万岁的字样,给帝国国庆献礼,随后在母港大连海军基地举行了盛大的退役仪式,并移交给大连海军综合训练中心基地,更名为千朵莲花山号和凤凰山号(辽宁省的两座名山),作为中华帝国海军训练中心的航空母舰训练舰使用。
黄山号和庐山号退役后,中华帝国海军就剩下了两级八艘航空母舰,八个航母战斗群。原来黄山号和庐山号所在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剩下的共计八艘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二十多艘暴雨级驱猎舰和十几艘宋级、唐级潜艇,以及二十多艘后勤补给舰、通讯舰也将面临解散和重新分配。其他八个航母战斗群的司令官纷纷提出请求,要求海军部将这些战舰分配给他们,以增强他们所在航母战斗群的实力,但因为战舰和兵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八个航母战斗群的司令官彼此间大闹了起来,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最后,海军部索性谁也不给,重新组建航母战斗群。
按照中华帝国海军战备条例规定,帝国海军所有作战舰艇分为三部分,每天有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在海上战斗值班,随时准备对世界任何地方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出反应。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留在海巡中心进行训练,确保具备完成特定作战任务的能力和保持舰队的战斗力不下降。另外三分之一的舰艇部队实施保障作业,即进入船坞进行保养和维护,升级现有的武器装备系统,确保战争突然来临时有足够的舰艇投入战斗。
在这种战备条令的主导下,八个航母战斗群没法平均分成三个部分,于是海军部决定再打造一个航母战斗群,这样九个航母战斗群正好分成三个部分,轮流进行战备执勤。
新的航母战斗群计划很快得到帝国皇帝王辰浩的批准,由海军军令部下达正式成立第九航母战斗群的命令,舰政总署负责打造第九航母战斗群所需的主力航空母舰。
光华二十七年底,舰政总署完成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设计方案。梵净山级航空母舰同级建造一艘,梵净山号【cv-36】,以贵州名山梵净山来命名,是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升级改良型。
武当山级航空母舰本是中华帝国海军为了准备对美开战而倾力打造的首级大型航空母舰,此前的黄山级属于轻型航空母舰,而峨眉山级只属于中型航空母舰。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则达到了64000吨,而新设计的梵净山级航空母舰则因为技术的进步,在保持和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同样战斗力的情况下,设计排水量略微缩小,降至60270吨。
战后十年间,中华帝国的工业成果和科技成就巨大,而海军工业是则是检验十年间中华帝国大多数成就的重要衡量标准,一艘战舰上的科技含量就足以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以及科技力量的强弱。
早在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开工建设的时候,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师、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等队伍当中,华人就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而到了梵净山级航空母舰时,从设计到开工建造,华人设计师、造船专家、高级技术工程师,乃至一名普通的焊工,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比例,中华帝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籍科学家、专家和技师的极度依赖了,表明中华帝国已经彻底吃透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再依赖西方,走东方人自主的发展道路。
由于中华帝国此前已经完成了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经过这些年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服役情况的跟踪检验,中华帝国已经有了大型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经验,通过对武当山级航空母舰以及之前的黄山级和峨眉山级航空母舰的优缺点对比,优点继续采纳,缺点不断地改进改良,使得梵净山级航空母舰从设计到建造都变得更加合理、经济。
经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梵净山级航空母舰虽然较武当山级航空母舰减轻了三四千吨的排水量,不但没有降低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性能,反而大幅度提升。科技的进步使得梵净山级航空母舰的机库布置显得更加的合理,容量也扩大了很多。舰岛设计没有多少变化,比武当山级航空母舰的舰岛高了一层,用来安装更大功率、搜索范围更远的雷达系统。
经过科学和系统的优化之后,梵净山级航母的载机数量比武当山级航母略多,可以搭载210架地狱火战斗机。但是海军部没有打算继续生产地狱火舰载机,而是正在开发歼十战斗机的舰载型,准备让梵净山号航母作为第一个搭载歼十舰载机(j-10b)的平台。由于歼十战斗机的体积和总量都比地狱火战斗机大的多,因此理论上可以搭载200架歼十舰载战斗机。
飞行甲板依然采用直角斜边型飞行甲板,为了可以配合歼十b型舰载机上舰飞行,舰体加长至326.4米,首次突破300米大关,成为中华帝国乃至全世界最长的战舰,舰宽也达到了39.6米,吃水更是突破11.3米,中华帝国上千个军港码头当中,只有不足二十个可以让其停靠,庞大的舰体自然是为了飞行甲板的扩大,因此飞行甲板长达319.1米,宽度更是达到82.3米米,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均可以起降中华帝国空军最新式的h6n1轰炸机,其巨大的战斗力不言而喻。保证中华帝国海军航空兵也可以做到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战略目标。
对于梵净山号航母的防御能力的设计,帝国海军舰政总署的设计师们费了很大的心血来提升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为了增强该航空母舰的抗沉能力,舰政总署在武当山级航母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优化,采用更坚硬更轻的合金材料,增强舰内水密舱的强度和密闭性,设计了自动化压力舱和封闭门,紧急时刻舱门就会自动关闭,不用水兵在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破损的舱室封堵舱门。
在抗沉能力方面,梵净山级比武当山级略微提高,其装甲防护为270毫米,却比武当山级的320毫米还少了50毫米,但得益于中华帝国材料科技的进步,最新型的spk235号中华特种钢比以前武当山级航母使用的sdo-79号中华特种钢强度增加了50%,重量却降低了15%,因此梵净山号航母使用这种新型钢材既节省了吨位和体积,又提升了防护能力,水线带装甲可以抵抗5.6枚21英寸黑头鱼雷(2.3枚红头鱼雷)的非致命性贯穿攻击,并可以同时挨上两枚鱼雷也可以保持战舰平衡行驶,而不至于沉没。
由于中华帝国海军的中华神盾防空巡洋舰的存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给舰队带来了安全,航空母舰跟神盾防空巡洋舰就是一对天生的冤家。为此,帝国武器工程师们在梵净山号航空母舰上设计安装了更加强大的mk24a3型火神密集阵,这种最新型的防空密集阵系统比武当山级航母上的mk16a1火神密集强大了数倍,防空能力更强。
m24a3火神密集阵,将开火布局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继续采用了7管加特林式的枪炮布局,口径还是30毫米,但倍径提升至55倍,使用的炮弹也变成了加长型的弹药。这样是为了对付类似中华帝国空军的最新型的地狱火b型战斗机和即将服役的歼十黑鹰战斗机这种金属外壳的高速战斗机而研发。因为黑鹰战斗机的速度已经达到766公里每小时,原来的防空密集阵系统的30毫米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的速度和有效射程都面临不足,而将来的战斗机速度会更快,有远见的中华帝国设计师们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因此将倍径至55倍,炮弹改为专用的加长型的脱壳穿甲弹,射程和射高都更远,可以安装更多的火药来提高射速,用来对抗速度超过700公里每小时的战斗机。
火神密集阵mk24a3型的射速在3000-4500发/分钟,并可以调节射速,每门机关炮储弹2000发,最大射程提高至8500米左右,有效斜距达到4500米,射高达到4200米,防空火力网覆盖面和覆盖距离大幅度提升。
虽然有点是提高了密集阵的防空能力,但是因为加长了炮管(7个),弹药也加长了20%,整个密集阵系统也全面改造,战斗部的重量也比mk16a1增加了1吨有余。
其他国家都想仿制中华帝国火神密集阵防空系统,但是他们不知道核心秘密。各国都还没有走出加特林机关枪的思维圈,依然采用加特林机关枪自身的气动式供能设计,这种靠自身气动能量来射击的武器并不稳定,因此加特林机关炮尽管理论上射速6000发每分,但是射速达到800发每分时就会反过来影响枪机自动化系统,出现卡壳卡弹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什么加特林机关炮风靡了一时很快就被马克沁机枪取代的主要原因。
中华帝国在这方面能够做到突破,都是得益于皇帝王辰浩的指导。虽然王辰浩不知道具体如何去做,但是他告诉工程师们给加特林机关炮单独提供外接电源,用电动机和高速齿轮来驱动枪管旋转、枪机击发、弹壳退堂等操作,不依赖枪机自身的能量驱动就可以发挥加特林机关炮的威力了。这个原理很简单,经过王辰浩的提醒,中华帝国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来了火神密集阵系统。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原理,国外的专家们想破头也不明白,就是做不到这点。他们甚至宣称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里使用了外星先进科技,都是因为他们越想越复杂所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华帝国在雷达技术上面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原本一个可以探测20公里目标的雷达系统,其设备重达数百吨,体积巨大只能安装在十年前的明级战列舰上。但如今,中华帝国在电子管技术上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雷达系统所需的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大幅度缩小,梵净山级航母安装的雷达系统只有140吨,对海探测范围却达到了300公里,可以发现千吨级的舰艇,误差不超过500米,对空探测范围达到150公里,可以发现任何飞机,误差不超过1200米。
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火神密集阵系统也可以安装对空搜索雷达系统,而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的防空识别圈只要30公里就够了,因此为了提高密集阵的防空能力,首次取消了人工操控方式,改为人机结合的办自动化处理系统,利用雷达系统来锁定空中来袭敌机,防止操作人员视力疲劳或疏忽造成的防空火力网漏洞。中美战争期间,中华帝国海军的防空兵使用光学观瞄仪器来测定敌机的方向、速度等参数时,经常发生士兵因为长时间空战而造成视力疲劳,受伤或者受到战争气氛的冲击,心理紧张导致了疏忽不是没有。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以造成防空火力网的漏洞,而如果这时候敌机飞进来投弹,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火神密集阵借助对空雷达系统来提高防御能力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标志着自动武器系统开始兴起,在未来将会渐渐成为代替人工操作方式。
拥有先进对空雷达系统的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其防空火力之强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海军人员还是不太放心,毕竟飞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不敢保证火神密集阵系统够用。于是,在设计之初,在图纸上就预留了升级空间,原本武当山级航空母舰上面搭载的32座火神密集阵位置,增加了四个,一共部署了36座m24a3火神密集阵系统,同时格外预留了四个位置,作为日后升级之用。
所有三十六座火神密集阵系统沿着舰岛和飞行甲板四周进行布置,强化了对飞行甲板的保护,而不再是重点保护舰岛,上下左右分布的都比较合理,形成立体的防空火力网,强化了航母的防空火力。
原本武当山级航空母舰采用的十座双联装103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用于打击靠近航母的水面小型舰艇,此时也被取消了,保护航母的认为交给护航的护卫。
同时,来自水下的威胁依然是航空母舰首选的防御对象。由于中华帝国的宋级潜艇空气强大,静音系统发达,基本上快接近大洋噪音了,因此海军在梵净山级航母上增加了多部声纳系统和阵列,多达25套,以及一部水下拖拽式的声纳阵列,可以严防航母反潜盲区。由于航空母舰太过巨大,原本在武当山级航母的后面布置了两座用于释放深水炸弹的弹射器,被证明不理想,如今在梵净山号上增加了三部,分别在航母的其他三个方向的飞行甲板下面的突出平台上,强化反潜能力。
动力系统的提高是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成就,得益于中华帝国称霸世界海洋,使得中华帝国的商船增加,各国也从以前在英国那里订造船只改为在中华帝国订造,促进了中华帝国造船业的巨大进步,从而使得中华帝国的船舶动力系统飞速发展。
梵净山号航母上面便安装有上海船舶重工的镇山法宝xbox-3000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系统,该系统打破了北洋科技重工旗下的帕森斯公司的帕森斯轮机系统的垄断,另辟蹊径,打造出中华帝国国人自己研发的先进动力系统。
安装了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的梵净山号航母,其锅炉数量只有8座,比武当山级20座锅炉少了一半以上,但是速度却反过来提高了一些。两套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双轴推进,航速达到了31节,比武当山级航母快了一节。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加了几个燃油舱和食物冷冻舱,使得梵净山级航母的续航力达到10000海里/20节,自给时间长达六个月。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净山号航空母舰,因此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体现。与其说梵净山号航母是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不如说她是一艘帝国海军用来测试和检验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舰更为恰当。
在电子设备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达系统的建设了。
梵净山号搭载了用于战场搜索的l波段雷达(电磁波波长度为22cm)两部,一部对空搜索(150公里),一部对海搜索(250公里),属于大面积的战场搜索,精确度不高,只用了给最高指挥官做战略部署提供情报。对于战术指挥官来说,给他们专门配备了s波段雷达两部(波长为10cm),一部对空(120公里)搜索,一部对海搜索(230公里),可以较为精确的锁定海面上的舰只和空中的飞机,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算出对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这是主雷达系统,位于舰岛最上方。还有x波段的火控雷达系统(使用3cm电磁波),主要用于对武器系统的指挥,在梵净山号上体现在对火神密集阵的半自动化指挥上面,为后来中华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将中央火控指挥仪和各级主炮连接起来,由中央火控指挥仪统一指挥,大大提高了主炮射击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雷达系统的进步,得益于中华帝国在晶体电子管上面研究的突破。自从特斯拉等一批专家们接触过蛟龙号之后,便陆续开始对蛟龙号上面的电子设备进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们必须保证把设备拆下来还得完好无损的安装回去,否则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们受益匪浅,自从特斯拉第一个制造出来足有手榴弹那么大的晶体电子管成功后,电子管技术已经得到了印证,只欠缺的是工艺制造水平。战后的中华帝国科技大爆炸,经济高速发展下,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晶体电子管的生产和制造成熟化和缩小化。
到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晶体电子管已经降至火柴棍儿粗细了,各种基于电路的设备陆续得到小型化。电冰箱、空调、电动洗衣机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电子工业兴起的标志。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革命的是电视机和图像传真机的出现。
首先,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费罗和斯福罗金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李明道的电视则是电子电视。
中华帝国把1925年10月2日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电视公开播放实验中,在电视中成功的扫描出位于帝国广场上的光华大帝金像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第一台电视机的面世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技术大爆炸,此前只有电影的时代进入到了电视时代。中华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李明道博士发明出来的电视机,很快在1927年,中华帝国的中央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中华帝国上下五千年》,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李明道发明的甲号电视机原型机被送入中华帝国皇家博物馆珍藏,同时帝国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为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技术发明奖的候选人。
同年,李明道发明出丙号电视机,造价为8300龙币,很快在北洋重工新成立的电视机厂投入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视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为该生产线剪彩,并命名为中华牌电视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奢侈品。
伴随电视机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电子设备震惊了世界,那就是中华帝国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传真技术。
1927年12月8日,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驻柏林别动处肖乃武少校用一部传真机将他刚刚空中侦察到的基尔造船厂内的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动工场面的照片直接发回了北_京情报局总部,画面质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这部传真机便是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南海博士发明的,由于最先被情报局掌握,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是作为中华帝国情报局特工人员用来传递侦查照片之用。
其实,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
关于传真技术的起源说来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结果,而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1842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研究制作一项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目的是要构成若干个钟互连起来同步的钟,就像现在的母子钟那样的主从系统。他在研制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这个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根据这个设想,他在钟摆上加上一个扫描针,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一块“信息板”,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时,就发出一个脉冲。信息板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地向上移动,使指针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扫描,把信息板上的图形变成电脉冲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移动,这样就在电敏纸上留下图形,形成了与发送端一样的图形。这是一种原始的电化学纪录方式的传真机。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国的发明家,名叫弗?贝克卡尔,他把传真机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他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这种改进的结构,工作状况有点像车床,滚筒作快速旋转,传真发送的图稿卷在滚筒上随之转动。而扫描针则沿着呖杆缓慢地顺着滚筒的轴向前进,对滚筒表面上的图形进行螺旋式的扫描。这种滚筒式的传真机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并且带着传真机到法国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人们对新闻照片和摄影图片的传送的要求是很广泛的。许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相片传真机的研究。
陈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讯和传真技术。他所在的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办公大楼下正好是中华帝国电信线路从北京——上海的起始点和终点,这为陈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南海的潜心研究,获得了中华帝国电信部门的允许,同意他在夜间利用这条通信线路做实验。陈南海在大楼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和试验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制成了相片传真机。
很快,陈南海的研究被中央情报局特工盯上了,考虑到传真机能够传照片的军事用途(传情报直接附带照片更明了),中央情报局冻结了陈南海的研究计划,但很快跟陈南海达成了和解,陈南海为中央情报局特工专门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方便特工执行任务和传递情报。
到了战后,随着中华帝国各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光电领域的爆炸式发展,晶体电子管的出现为陈南海的研究解决了多个难题。于是陈南海继续专研相片传真技术,他把指针接触式的扫描改变成光电扫描,不仅使传真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光电扫描和照相感光制版配合,使相片传真得以实现。
1925年,长时间的和平令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放宽了传真机的保密级别,陈南海研究的最新型传真机得以投放市场。中华帝国上_海电报电话公司购买了其专利权,很快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
1926年,经中华帝国国会批准,正式开放了横贯中华帝国大陆和海外领地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还与大中华共荣圈成员国之间开放了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无线相片传真业务。
1927年,陈南海再次实现技术性图片,首次用他最新发明的传真机实现了图片彩色传输。实际上是用滤色镜按红、绿、蓝顺序三种颜色分三次独立传送的,然后再重叠合成。虽然繁琐,但是作为第一个彩色图片传真的成功,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同样把他推荐给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评审委员会,使其成为科技发明奖的候选人。
当然,使用电子晶体管的仪器很多,电视机和彩色图片传真机最绝代表性。它们的出现表明中华帝国在电子晶体管方面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的兴起。
而中华帝国在雷达系统方面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电子工业的迅速崛起。原来的雷达系统设备臃肿,大规模采用电子晶体管后,体积和重量大幅度减小,这才能够让雷达系统可以安装到别的中小型战舰上,连火神密集阵这种小体积的武器系统上也可以实现火控雷达系统的安装。
先进的雷达系统除了在梵净山号航母安装外,也陆续在中华帝国的各个主力战舰上安装。
中华帝国军方截获德国海军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和英国海军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消息后,虽然没有采取反制措施(建造超级战列舰),但是预防措施还是要准备的。
中华帝国海军的八艘明级战列舰、四艘元级战列舰、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以及四艘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在经过十年的封存保养后,于光华二十八年初开始了现代化改装,作为对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反制措施。
当然,现代化升级改装是秘密进行的,中华帝国总参谋部还没有批准解封这二十七艘超级战舰,她们改装完成后还得继续封存,除非世界局势有变,影响到中华帝国海军的全球霸权地位或者影响到中华帝国的核心利益时才能视情况陆续解封。
二十七艘超级战舰的升级主要包括火力、动力和电子设备的升级。
火力方面,除了主炮,各级副炮进行更换炮管的作业外,原有的对空高射炮炮位全部改装成m24a3型火神密集阵防空系统,提高主力舰自身的防空火力。
动力方面的改动最为费时费力,中华帝国自建的明级、元级战舰没有太大问题,只需要更换少量的易磨损易腐蚀的零部件即可,俘获的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奥林匹亚级战列巡洋舰在封存期间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为是没有服役过的新舰,动力系统还算可以,因此只需要小幅度的保养一下即可。
唯一需要大幅度升级动力系统的只有俘获自美国海军的三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四艘法兰克福级战列巡洋舰,她们服役过,参加过大西洋海战,动力系统在战斗期间磨损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更换很多关键部件。由于美国战舰跟中华帝国的战舰在技术层面差距很大,因此改造起来有些困难。
在电子设备方面,不管是中华帝国自建的战舰还是俘获自美国海军的战舰,都需要进行升级改造。
最重要的是雷达系统和中央火控指挥系统。雷达系统全部换装最新型的先进的战场雷达、测高雷达和火控雷达系统。战场雷达系统和测高雷达系统就是梵净山号航母上的雷达系统,而火控雷达系统则是一端安装在各级主炮和火神密集阵上面的火控雷达,另一端则连接在中央火控指挥室内的终端火控指挥系统上面。
尽管神弓型战列舰的出现,统一主炮口径的战舰发挥了巨大的海战优势,但是在雷达没有出现前,中央火控指挥系统跟各级主炮系统之间只能通过机械操作,靠光学仪器和观测员的报告,再通过计算员的核算,最后传达给中央火控指挥室,再发给各级主炮指令,过程极为繁杂而且精度不高,造成主炮开火周期长,命中率不高。
但随着雷达的出现,尤其中华帝国的电子荧光屏的设备投入实际生产,雷达终于成为中央火控系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直接通过对火炮终端的火控雷达和中央控制室实现统一即时传播数据,这样就不再需要冗杂的射击前准备流程,大幅度减少主炮准备时间,同时有火控雷达指挥,命中率将大幅度提高。
二十七艘主力舰的各级主炮系统悉数安装了火炮控制雷达系统,这些改造方案使得战舰的火力更为强大,一定程度上令全球海军继续对巨舰大炮主义充满了期待。(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