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162
他的确是需要一件铜钱的替代品,黄金白银这些都不行——而且桃源寨现在已经一定程度进入了商品社会,劳务也在逐渐成为商品。以前传统的以物易物方式是行不通的。
但这让他想起了另外一样东西:后世人都管叫“爷爷”的。
水宪继续往下说:“宋时川中使用铁钱,铁钱沉重,一吊钱约有二十五斤重,当时想要买一匹绢,便需要近百斤的铁钱,极为不便。因此蜀中的商人便发明了一样东西——”
“交子!”贾放喜气洋洋地接口。他已经完全想起来了。他现在的问题,是在黄金白银的币值到铜钱的币值之间,缺乏一种相对较小额,但方便流通的货币。
既然南方缺,那他就自己印呗!最近这些时日他又是发安家费,又是放贷的,不正是往桃源寨这个封闭的小经济体内注入资金吗?一样都是发钱,他可以趁此机会,发行纸币啊!
水宪见贾放也想到了,连连点头,似乎在夸赞贾放的心思敏捷。
“但是交子并未能够从宋时流传下来,形成一种新的钱币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交子后期滥发,国库却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支撑,导致币值暴跌,信用永失。子放,你若要仿制交子,千万不能重蹈覆辙。”
“我明白你的意思。”贾放这时已经全盘想通,“我不需要像交子那样做大额票据,我需要的,是在铜钱与真金白银之间,做一个恰当面额的支付流通工具,只是填补中间币值的空白,我还没有野心要让它来取代真金白银。”
他一面说,水宪一面连连点头,说:“看得出来你是个明白人。”
贾放则继续说:“只不过既然要做,就得好好做。至少防伪得想好。”
此外他在想,如果真的发纸币,应该叫什么才好。古人发过现成的“交子”,但是后来币值崩了,再叫这个名字不太吉利,而且乡民们估计也不愿意相信;难道叫“代金券”?但代金券其实也并不是那个意思,以后也许桃源寨的商业环境成熟了,各种店家没准真的发点什么代金券之类的搞搞促销——这种新的纸币,到底该叫什么呢?
谁料想水宪上前,一把拽着他的胳膊,道:“走!”
贾放:走哪儿去?
“去我书坊去!”
贾放:去书坊干啥?
他突然想起来:这不刚刚才说到要将纸币的防伪做做好吗?水宪这才邀他去坊是什么地方,书坊是负责印刷的地方啊!
贾放忙道:“等等我!”
他来到潇湘馆的藏书室里,默想片刻,从架上抽出一本,翻看一看书名:《各国纸币防伪技术大观》——就是它!
于是贾放把这本书揣在了衣袖里,匆匆跟着水宪去了天一坊,请来了那里的老师傅,大家一起谈起了未来即将要印刷的“纸币”。
书房的老师傅听见贾放竟然要印钱,眼都直了,半天方道:“这位爷,您真的不是要印纸钱?”
贾放脾气很好地摇头笑道:“当然不是,我要印的,不是纸钱,而是真正花了能用,能买东西,别人找零的时候还会倒找给你铜钱的——纸币。”
这么神奇?几个老师傅彼此看看,似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唯独水宪悠悠闲闲地坐在一旁喝茶,在他一帮侍候的书坊掌柜急急忙忙地走过来指点那几个老工匠,说:“这位贾三爷是店东的至交好友。贾三爷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不要问那么多。”
贾放连忙摇手:“应该问的,应该问的,只有都问清楚了,大伙儿才好商量怎么印,该印多大,怎么防伪。”
老工匠见贾放这么好的脾气,多少也热络了点,小心地问:“贾三爷,您要印的这……钱,上头打算印哪几个字。”
贾放这时候已经拿定了主意,道:“就叫‘流通券’!”
第75章
在溢满了油墨芳香气味的房间里,书坊的匠人已经按照要求,把版式设计好,交与贾放过目,然后两人头凑着头,开始商议起这“流通券”的防伪问题。
流通券不大,一寸五分长,四寸宽。正中用隶体字写着“流通券”三个字,旁边是流通券的币值,目前暂定为五文、十文、五十文和一百文四种。底下是留白,准备印标号。编号的位置旁边是一行小字:“桃源寨金融办公室发行”,然后是当年的年号与年份。为了配合桃源寨的名字,贾放还建议在流通券上印上桃花,工匠拍了胸脯说没问题——看样子他们印桃花这样的花样还挺多。
贾放先与工匠商量好了要“套印”——也就是用好几种颜色印刷。这种技术说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在书坊这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老匠人给贾放介绍,说是这种技术叫做“饾版拱花”,是多版分色套印,并且与使用凹凸版技术的拱花技法相结合,专门用于印制版画。匠人还拿了书坊之中正在印制的画册给贾放看,那上面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且色彩润泽自然,根本不像是印刷出来的,简直像是人手画出来的。
贾放登时放心,然后又问:“贵书坊的微雕微印技术怎么样了?”
那积年的老匠人听见贾放提起这个,双眼登时一亮,连忙引贾放来到书坊另一间屋子里。贾放经过堂屋的时候好奇地张望一眼,只见水宪竟然半坐半卧,靠在一张摇椅上,手中拿了一本书正在看,模样闲适,正自得其乐。
旋即贾放被老匠人带进另一间屋,只见那屋子里光线昏暗,窗户上都遮着厚厚的竹帘,唯独案几跟前一灯如豆。一名中年匠师正坐在案前,左手中拿着一枚镊子,右手是一把雕刀,正在雕刻一枚细小得像米粒似的物件。
“这就是我们坊的微雕微印了。”老匠人向贾放指点,“回头把这个细版嵌在整版上,印出来的字细如纤毫,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放大镜?”贾放眼尖,看见了中年匠师手边放着的东西——看起来是一枚用水晶打磨而成的放大镜。这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这样的东西,只是没有工业化无法量产而已。
但这让他想起了另外一样东西:后世人都管叫“爷爷”的。
水宪继续往下说:“宋时川中使用铁钱,铁钱沉重,一吊钱约有二十五斤重,当时想要买一匹绢,便需要近百斤的铁钱,极为不便。因此蜀中的商人便发明了一样东西——”
“交子!”贾放喜气洋洋地接口。他已经完全想起来了。他现在的问题,是在黄金白银的币值到铜钱的币值之间,缺乏一种相对较小额,但方便流通的货币。
既然南方缺,那他就自己印呗!最近这些时日他又是发安家费,又是放贷的,不正是往桃源寨这个封闭的小经济体内注入资金吗?一样都是发钱,他可以趁此机会,发行纸币啊!
水宪见贾放也想到了,连连点头,似乎在夸赞贾放的心思敏捷。
“但是交子并未能够从宋时流传下来,形成一种新的钱币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交子后期滥发,国库却没有足够的真金白银支撑,导致币值暴跌,信用永失。子放,你若要仿制交子,千万不能重蹈覆辙。”
“我明白你的意思。”贾放这时已经全盘想通,“我不需要像交子那样做大额票据,我需要的,是在铜钱与真金白银之间,做一个恰当面额的支付流通工具,只是填补中间币值的空白,我还没有野心要让它来取代真金白银。”
他一面说,水宪一面连连点头,说:“看得出来你是个明白人。”
贾放则继续说:“只不过既然要做,就得好好做。至少防伪得想好。”
此外他在想,如果真的发纸币,应该叫什么才好。古人发过现成的“交子”,但是后来币值崩了,再叫这个名字不太吉利,而且乡民们估计也不愿意相信;难道叫“代金券”?但代金券其实也并不是那个意思,以后也许桃源寨的商业环境成熟了,各种店家没准真的发点什么代金券之类的搞搞促销——这种新的纸币,到底该叫什么呢?
谁料想水宪上前,一把拽着他的胳膊,道:“走!”
贾放:走哪儿去?
“去我书坊去!”
贾放:去书坊干啥?
他突然想起来:这不刚刚才说到要将纸币的防伪做做好吗?水宪这才邀他去坊是什么地方,书坊是负责印刷的地方啊!
贾放忙道:“等等我!”
他来到潇湘馆的藏书室里,默想片刻,从架上抽出一本,翻看一看书名:《各国纸币防伪技术大观》——就是它!
于是贾放把这本书揣在了衣袖里,匆匆跟着水宪去了天一坊,请来了那里的老师傅,大家一起谈起了未来即将要印刷的“纸币”。
书房的老师傅听见贾放竟然要印钱,眼都直了,半天方道:“这位爷,您真的不是要印纸钱?”
贾放脾气很好地摇头笑道:“当然不是,我要印的,不是纸钱,而是真正花了能用,能买东西,别人找零的时候还会倒找给你铜钱的——纸币。”
这么神奇?几个老师傅彼此看看,似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唯独水宪悠悠闲闲地坐在一旁喝茶,在他一帮侍候的书坊掌柜急急忙忙地走过来指点那几个老工匠,说:“这位贾三爷是店东的至交好友。贾三爷说什么,你们就做什么,不要问那么多。”
贾放连忙摇手:“应该问的,应该问的,只有都问清楚了,大伙儿才好商量怎么印,该印多大,怎么防伪。”
老工匠见贾放这么好的脾气,多少也热络了点,小心地问:“贾三爷,您要印的这……钱,上头打算印哪几个字。”
贾放这时候已经拿定了主意,道:“就叫‘流通券’!”
第75章
在溢满了油墨芳香气味的房间里,书坊的匠人已经按照要求,把版式设计好,交与贾放过目,然后两人头凑着头,开始商议起这“流通券”的防伪问题。
流通券不大,一寸五分长,四寸宽。正中用隶体字写着“流通券”三个字,旁边是流通券的币值,目前暂定为五文、十文、五十文和一百文四种。底下是留白,准备印标号。编号的位置旁边是一行小字:“桃源寨金融办公室发行”,然后是当年的年号与年份。为了配合桃源寨的名字,贾放还建议在流通券上印上桃花,工匠拍了胸脯说没问题——看样子他们印桃花这样的花样还挺多。
贾放先与工匠商量好了要“套印”——也就是用好几种颜色印刷。这种技术说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在书坊这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老匠人给贾放介绍,说是这种技术叫做“饾版拱花”,是多版分色套印,并且与使用凹凸版技术的拱花技法相结合,专门用于印制版画。匠人还拿了书坊之中正在印制的画册给贾放看,那上面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且色彩润泽自然,根本不像是印刷出来的,简直像是人手画出来的。
贾放登时放心,然后又问:“贵书坊的微雕微印技术怎么样了?”
那积年的老匠人听见贾放提起这个,双眼登时一亮,连忙引贾放来到书坊另一间屋子里。贾放经过堂屋的时候好奇地张望一眼,只见水宪竟然半坐半卧,靠在一张摇椅上,手中拿了一本书正在看,模样闲适,正自得其乐。
旋即贾放被老匠人带进另一间屋,只见那屋子里光线昏暗,窗户上都遮着厚厚的竹帘,唯独案几跟前一灯如豆。一名中年匠师正坐在案前,左手中拿着一枚镊子,右手是一把雕刀,正在雕刻一枚细小得像米粒似的物件。
“这就是我们坊的微雕微印了。”老匠人向贾放指点,“回头把这个细版嵌在整版上,印出来的字细如纤毫,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放大镜?”贾放眼尖,看见了中年匠师手边放着的东西——看起来是一枚用水晶打磨而成的放大镜。这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这样的东西,只是没有工业化无法量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