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63
两人一见如故,一致决定以后用表字相互称呼,林海字如海,贾放字子放。
贾放将德安县的见闻一一说给林海知道,林海听得大感兴趣,就那“流民营”的设置连连追问,问了贾放很多问题,最后叹息一声,说:“看来京城以西有令尊和四殿下主持大局,东路却无人有此魄力。”
贾放压低了声音,问:“难道……监国的那位,就不管吗?”
林海反问:“怎么不管?……但是难啊!”
“听子放所说,德安县令显然是被四殿下与令尊说服了,以一县之力,扶持十万流民,这是旷世未见的壮举。但京畿东面的几座县城,既没有太子亲信在,各县县尊又没有如是魄力,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也是有的。”
贾放默默无语,心想:到底还是因为朝争的缘故……东路的那些流民,太可怜了。
“粮商那里,又怎么说?”贾放诚心诚意向林如海请教。
“太子有些幕僚,在去年岁末的时候放出风声,说是太子监国时要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要削减各州府的路税。各大粮行由行首出面,联名上表,表示反对。如今正好遇上大旱之年,他们便也不买太子殿下的面子,反正可以推说存粮难得,成本高企。”
贾放傻了:“削减路税,对粮商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路税就是过路税,这税降低,粮商运粮的成本就降低,难道粮商还会不乐意。
林如海的表情有点儿讳莫如深:“想想,再想想!”
贾放马上就想明白了:“想是各大粮行原本就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地方经营他们是有优势的。一旦削减路税,别的粮行就会加入与他们竞争。”
林如海赞贾放:“子放兄弟于经济事务上敏锐得很。”
贾放:别吹捧我呀,你自己才是厉害的那个。
这林如海也不比贾放年纪大多少,却事事通透,一看就明白;而贾放自己……则要想一会儿。
但即便如此,林如海还是掩住了一件事没说:太子是国之储君,这些粮行们敢于同太子作对,公然联手推高粮价,害得京畿一带民不聊生,再考虑一下随之而起的市井流言,这背后的推手,显然很有来头。
这些却不便林如海明说了,好在贾放不笨。
可是,粮行们在这个时候发难,就真的没人管吗?——贾放想,若他是当政者,且得抓一个“典型”出来,好生处罚一回,罚到他们肉疼,其他粮行怕是才会收敛些。
贾放将他的想法略略向林如海透露,林如海赶紧摇头,说:“我知道子放的想法,人人都觉得太子殿下应当如此——可是太子不能师出无名,如今粮确实是贵,从四方调运到京城也不算容易,若真是这个时候针对了粮行,怕是就没人肯往京里运粮了。”
贾放心想:这么说来,这个朝代确实还是尊重私有产权的,不会动不动就抄没普通商人的财产……还是说背后有更多的弯弯绕?
“总之,商家之事,最好还是用商道的手段来处理,”林如海说,“这是家中长辈曾经教导小弟的。”
“但是我还是有一事想不通,”贾放皱着眉头道,“纵使各粮行对太子新政有所不满,所以联手抗住粮价,那么‘天一生’麾下的粮行,是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坚持不肯降粮价?”
“天一生”,就是北静王。
贾放早就从兄长贾赦那里,听说了北静王水宪做的生意覆盖了各个行当、各种财货,除了盐铁这两样他不沾,其他领域就没有不涉足的。
早先贾放再三向救起的男孩确认,说是京城里没有一家粮行不维持高粮价的,他心里隐隐约约起了疑——囤积居奇,借旱灾牟暴利,难道这水仙小王爷也有一份?
再想起当初在晚晴楼上的那一问,水宪直指他贾放“纸上谈兵”,说他那句“有粮者出粮”根本不切实际。可实际上水宪自己也同样是那个不愿出粮的“有粮者”?
贾放认为这应该是事实,但是他内心很抗拒,不愿相信。
这可能是因为水宪和贾放有合作关系,贾放把他当成了一个天然的盟友。
可是听闻盟友竟然也能狠下心肠,不顾百姓的死活,坐看这些个人间惨剧一幕又一幕地在京畿重地上演,贾放内心自然无法接受。
他是一个在生活细节上很龟毛的人,精神上自然也有洁癖,对盟友的三观……总是有那么一点高标准严要求。
谁知林如海一撑桌面起身,随手往桌面上抛下一块碎银子付过了茶钱,扯一扯贾放的袖子:“你提醒我了,他人就在府里,不如我们当面去问他。”
林如海这时完全像是个爽快直肠子,疑问绝不能搁在肚里过夜,拉着贾放就走。北静王府也不算远,林如海领着贾放穿过两条南北向的大街,拐个弯,就已经到了京城西北面的北静王府。
北静王府的门房应当是认得林如海,但是不认得贾放,见到两人,正要上前询问,却忽然一眼瞥见了贾放随身佩着的那枚青田石印章。
门房的脸色立时变了,腰马上躬了下来,也没说什么“通传”之类例行公事的话,直接将两人往里请。
贾放还是第一次进北静王府,一路上只管留意王府规制与国公府有何不同,没曾想直接被带到垂花门。北静王府的仆役已经不敢再进去,躬身对贾放与林如海说:“小人不得许可,不能入内。烦请两位自行入内,进门后直行,见到一座穿山游廊便沿游廊往前,过一亭一桥,待见到‘梧竹幽居’,敝上便在那里。”
贾放心知这垂花门之后便是北静王府的花园,心想难为这门房说得如此清楚。
林如海却笑:“王爷的脾性我最知道,他一向不喜欢见人。这等清净之地,自然不乐意旁人随意进去打扰他。”
“上回他说是在园子里装了一间特别的净房,我问他特别在何处,他说是全程不用人服侍,自己伸手一点就全干净了。这样他可以独自在园子里待着,无人打扰,这才是那净房最大的妙处。”
贾放将德安县的见闻一一说给林海知道,林海听得大感兴趣,就那“流民营”的设置连连追问,问了贾放很多问题,最后叹息一声,说:“看来京城以西有令尊和四殿下主持大局,东路却无人有此魄力。”
贾放压低了声音,问:“难道……监国的那位,就不管吗?”
林海反问:“怎么不管?……但是难啊!”
“听子放所说,德安县令显然是被四殿下与令尊说服了,以一县之力,扶持十万流民,这是旷世未见的壮举。但京畿东面的几座县城,既没有太子亲信在,各县县尊又没有如是魄力,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也是有的。”
贾放默默无语,心想:到底还是因为朝争的缘故……东路的那些流民,太可怜了。
“粮商那里,又怎么说?”贾放诚心诚意向林如海请教。
“太子有些幕僚,在去年岁末的时候放出风声,说是太子监国时要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要削减各州府的路税。各大粮行由行首出面,联名上表,表示反对。如今正好遇上大旱之年,他们便也不买太子殿下的面子,反正可以推说存粮难得,成本高企。”
贾放傻了:“削减路税,对粮商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吗?”
路税就是过路税,这税降低,粮商运粮的成本就降低,难道粮商还会不乐意。
林如海的表情有点儿讳莫如深:“想想,再想想!”
贾放马上就想明白了:“想是各大粮行原本就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地方经营他们是有优势的。一旦削减路税,别的粮行就会加入与他们竞争。”
林如海赞贾放:“子放兄弟于经济事务上敏锐得很。”
贾放:别吹捧我呀,你自己才是厉害的那个。
这林如海也不比贾放年纪大多少,却事事通透,一看就明白;而贾放自己……则要想一会儿。
但即便如此,林如海还是掩住了一件事没说:太子是国之储君,这些粮行们敢于同太子作对,公然联手推高粮价,害得京畿一带民不聊生,再考虑一下随之而起的市井流言,这背后的推手,显然很有来头。
这些却不便林如海明说了,好在贾放不笨。
可是,粮行们在这个时候发难,就真的没人管吗?——贾放想,若他是当政者,且得抓一个“典型”出来,好生处罚一回,罚到他们肉疼,其他粮行怕是才会收敛些。
贾放将他的想法略略向林如海透露,林如海赶紧摇头,说:“我知道子放的想法,人人都觉得太子殿下应当如此——可是太子不能师出无名,如今粮确实是贵,从四方调运到京城也不算容易,若真是这个时候针对了粮行,怕是就没人肯往京里运粮了。”
贾放心想:这么说来,这个朝代确实还是尊重私有产权的,不会动不动就抄没普通商人的财产……还是说背后有更多的弯弯绕?
“总之,商家之事,最好还是用商道的手段来处理,”林如海说,“这是家中长辈曾经教导小弟的。”
“但是我还是有一事想不通,”贾放皱着眉头道,“纵使各粮行对太子新政有所不满,所以联手抗住粮价,那么‘天一生’麾下的粮行,是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坚持不肯降粮价?”
“天一生”,就是北静王。
贾放早就从兄长贾赦那里,听说了北静王水宪做的生意覆盖了各个行当、各种财货,除了盐铁这两样他不沾,其他领域就没有不涉足的。
早先贾放再三向救起的男孩确认,说是京城里没有一家粮行不维持高粮价的,他心里隐隐约约起了疑——囤积居奇,借旱灾牟暴利,难道这水仙小王爷也有一份?
再想起当初在晚晴楼上的那一问,水宪直指他贾放“纸上谈兵”,说他那句“有粮者出粮”根本不切实际。可实际上水宪自己也同样是那个不愿出粮的“有粮者”?
贾放认为这应该是事实,但是他内心很抗拒,不愿相信。
这可能是因为水宪和贾放有合作关系,贾放把他当成了一个天然的盟友。
可是听闻盟友竟然也能狠下心肠,不顾百姓的死活,坐看这些个人间惨剧一幕又一幕地在京畿重地上演,贾放内心自然无法接受。
他是一个在生活细节上很龟毛的人,精神上自然也有洁癖,对盟友的三观……总是有那么一点高标准严要求。
谁知林如海一撑桌面起身,随手往桌面上抛下一块碎银子付过了茶钱,扯一扯贾放的袖子:“你提醒我了,他人就在府里,不如我们当面去问他。”
林如海这时完全像是个爽快直肠子,疑问绝不能搁在肚里过夜,拉着贾放就走。北静王府也不算远,林如海领着贾放穿过两条南北向的大街,拐个弯,就已经到了京城西北面的北静王府。
北静王府的门房应当是认得林如海,但是不认得贾放,见到两人,正要上前询问,却忽然一眼瞥见了贾放随身佩着的那枚青田石印章。
门房的脸色立时变了,腰马上躬了下来,也没说什么“通传”之类例行公事的话,直接将两人往里请。
贾放还是第一次进北静王府,一路上只管留意王府规制与国公府有何不同,没曾想直接被带到垂花门。北静王府的仆役已经不敢再进去,躬身对贾放与林如海说:“小人不得许可,不能入内。烦请两位自行入内,进门后直行,见到一座穿山游廊便沿游廊往前,过一亭一桥,待见到‘梧竹幽居’,敝上便在那里。”
贾放心知这垂花门之后便是北静王府的花园,心想难为这门房说得如此清楚。
林如海却笑:“王爷的脾性我最知道,他一向不喜欢见人。这等清净之地,自然不乐意旁人随意进去打扰他。”
“上回他说是在园子里装了一间特别的净房,我问他特别在何处,他说是全程不用人服侍,自己伸手一点就全干净了。这样他可以独自在园子里待着,无人打扰,这才是那净房最大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