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北伐大计
待其他将官全部离开,杨丛义方才将罗聪引至一旁。
“大人还有何事交代?”罗聪见对方不言,便试探性询问。
“对于真定府和燕京,皇上很着急,急于收复全部旧地。皇上此前有绕过三省,直接向前线统兵将帅下达诏令的先例,我虽跟皇上详述过收复真定府、燕京不能操之过急,但皇上有可能意念一起,克制不住,会再次下达诏令。方才我也跟你们说了,目前时机确实不成熟,不宜大动干戈,如果皇上真的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你下达攻击命令,你必须第一时间向我通禀!”杨丛义盯着对方的眼睛,当面说出这番话语。
罗聪顿时一惊,脸色瞬间连变,惊问道:“皇上怎么可能绕过朝廷和大人,对我下达这等命令?应该不会吧,离了大人,这仗怎么打?”
杨丛义马上摆手制止道:“话不能这么说。朝廷离了我,也还是那个朝廷,前线没了我,一样也可以打仗,我没有那么重要。皇上心中有宏图大志,真定府、燕京、大同府、辽阳府,全都会取,并且希望越快越好。而我和朝廷那帮老臣没人愿意冒险,毕竟短短十年能取得如此战果已经很不容易,先守成,而后徐徐图之,方为上策,一旦冒险失败,失掉了锐气,再想北上便遥遥无期了。”
“一定要记住,我们要成的是千古大业,而不是眼前的微末小功。只要按照朝廷既定战略走,真定府、燕京唾手可得,之后我们的军队便要马上开赴北方草原,彻底断绝游牧蛮人南下劫掠的可能,建立比肩汉唐的大功业!与北方大功业相比,真定府算得了什么,就连燕京也要变成后方基地。”
“你在前线统兵,对危机的辨识能力要强,目光更要看的长远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匈奴,五六百年前的突厥,两百多年前的契丹,几十年前的女真,现在的蒙古诸部,他们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北方,一旦他们在北方统一,形成气候,马上就会南下劫掠,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本性,因为北方寒冷,吃的东西少,他们要活命,要生存,就必须南下抢东西。我们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用辛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凭什么就要给他们抢走,如果想要,可以交换嘛。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等价交换,就必须要有能够征服他们的武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拼死拼活的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还天下一个太平吗?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吗?进入草原,解决了北方问题,才能一劳永逸。心里的格局一定要大,目光一定要看的长远。这是枢密院秘谍司派人深入北方得来的地图,你看看,北方的土地有多么宽广,比之南洋、西洋,也不遑多让!”
杨丛义说着,拿出一张绘制较为粗略的地图递给罗聪。
地图上,燕京以北四五千里,都在地图之中,虽然并不详细,但图中还是标注了不少草原部落的聚居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方三千里内都有人生活居住,光是标注下来的部落就有大小数百个,大的部落有好几万人,小的也有数百人,分散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之中。
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个部落,距离燕京都不近,少则五六百里,多则三四千里。
看着看着,罗聪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马匹和粮草军需运输。
北方草原无路,又处处是路,有了马匹便能进退自如,没有马匹,则追不上,跑不掉,粮草物资也没法补给。
随即罗聪便想到了三年前夺取河间府之后,朝廷马上就在河间府建立规模庞大的马场之事,原来真是早有准备,尚未收复真定府、燕京,便已在培育马匹,筹备北上草原,朝廷当真是思虑远大!
据他所知,如今不过两年多时间,河间府数个马场已经拥有大小四五万马匹,照这个速度培育下去,不出五年,培育出五万匹可用的战马应该不成问题。
五万匹战马,足以组建三万精锐骑兵,有三万骑兵,当可驰骋草原,横行无阻,这一天他等得到!
罗聪看着手中的北方地图,内心很是激动。
不过杨丛义给他看地图的目的并不是让他畅想驰骋北方草原,是为了给他一个较为远大的目标,以免他为眼前的微末功勋所诱,坏了朝廷的战略大局。
于是很快提醒道:“北上草原之事,你可提前训练准备,但前提是我们能顺利收复燕京、平州、莱州等地,要不伤元气的收复这些地方,就必须等待时机,绝对不能贪功冒进!”
“大人,我明白,我一定会尽心准备,朝廷没有准备充分之前,没有朝廷的命令,不会贸然动手!”罗聪收起地图,做出承诺。
“好,记住你今天说的话。你主掌河间府兵权,手握五万大军,责任重大,万不可轻心。”杨丛义微微点头,神情慎重。
“大人放心,朝廷既然把河间府交给我,把五万大军交给我,我一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大人所托!”罗聪抬手行礼,再次承诺。
“那就这样吧,等完颜雍派遣援军到平州,我便要返回济南府,到时候河间府和五万大军便全权交给你负责,不要让皇上失望,也不要让朝廷为难。”
“是!我记住了。”
罗聪抬手再行一礼,而后告辞离去。
厅内只剩杨丛义一人,马上陷入沉思之中。
大宋如今的周边形势并不如预想的那般好,甚至稍有不慎,便会堕入深渊。
首先完颜雍除了在大定府、辽阳府有几万驻军,其余军队都在锦州、莱州、平州、燕京地区,大约有二十万人,想要吃下他们,并不容易,反之他们若想倾力南下,则完全有能力一举占领河间府,兵临山东济南府、益都府,若是应对不当,整个山东都会落入完颜雍手中,关于如何夺得山东,完颜雍不会没有考虑过。
而对于山东之忧,杨丛义的应对策略是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军,常年徘徊在莱州湾和渤海南部,偶尔会派几艘战船出现在辽东湾近海,露露脸,以能迅速机动到达辰州、辽阳府的水军牵制完颜雍,让他不敢贸然聚兵南下山东。
但若完颜雍凭着不要辽阳府决心冒险一搏,水军就不一定能牵制得住完颜雍,这种可能存在的危险不能排除。
其次便是真定府金军,他们拥有六七万兵力,多数还是马军,装备也比较精良,关键他们距离大名府很近,一旦突破大名府,两天之内就能兵临汴京,现在也不能排除真定府统帅发疯,拼死南下,来个鱼死网破,求一个千古留名。
朝廷虽然在大名府部署了整整十万大军,预防真定府金军忽然南下,但大名府、真定府周边是广阔的平原,再多的军队也拦不住所有道路,即使路被拦住,全员都有马匹的金军也能从荒野和农田中穿越南下,没有高山大河,什么都阻挡不了南下的骑兵,所以汴京这些年一直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
杨丛义应对真定府金军的策略便是尽量不去撩拨他们,尽量减少跟他们的直接冲突,外松内紧,采取全面防御,禁止大名府的人进入真定府,减少双方的沟通联系,严格控制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让真定府金军始终对大名府以南地区没有清晰的判断,不敢轻举妄动。
不到最后关头,不被逼的活不下去,没有人愿意敞开后背,拼死反击。
杨丛义不逼真定府,也没有必要强逼一头凶兽亡命反扑,只需要慢慢耗下去,消磨掉它的斗志,拖垮它的身体,让它变成一副皮包骨头,断绝它的后路,再给它一些食物和好处,它自然就有可能归附。
但若是朝廷一意孤行,强行要聚兵进攻真定府,七万金军南下,定会糜烂大名府、兴仁府、开封府、归德府等地,大宋没有与之对等的骑兵部队,对方七万人南下肆虐一番,纵马驰骋,根本难以形成有效阻击,很可能他们在肆虐一番之后,还能调转马头,向北方扬长而去,投入燕京完颜雍的怀抱。
如果真是这样,大宋纵使得了真定府,也是得不偿失,并且还大大强化了完颜雍的实力,再想收复燕京便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除此之外,还有西边的西夏。
宋夏两国在西边相互征战几十年,耗费无数国力,如今关中、陕北收复,宋夏两国领土重新接壤,摩擦定然难以避免,一旦两国开战,关中、河东都要被西夏所牵制,将无余力应对大同府、真定府和燕京,收复燕京之路,将会变得漫漫无期。
虽然西夏皇帝李仁孝去年冬天第一时间派遣特使来汴京修复两国关系,愿意和平共处,签订和议盟约,但两国宿怨纠缠百年,不是说想和平就能和平的,谁也不能保证边关不出变故,不将两国拖入战争之中。
这便是汴京面临的三难,任意一个发作,千古大业便成梦幻泡影。
“大人还有何事交代?”罗聪见对方不言,便试探性询问。
“对于真定府和燕京,皇上很着急,急于收复全部旧地。皇上此前有绕过三省,直接向前线统兵将帅下达诏令的先例,我虽跟皇上详述过收复真定府、燕京不能操之过急,但皇上有可能意念一起,克制不住,会再次下达诏令。方才我也跟你们说了,目前时机确实不成熟,不宜大动干戈,如果皇上真的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你下达攻击命令,你必须第一时间向我通禀!”杨丛义盯着对方的眼睛,当面说出这番话语。
罗聪顿时一惊,脸色瞬间连变,惊问道:“皇上怎么可能绕过朝廷和大人,对我下达这等命令?应该不会吧,离了大人,这仗怎么打?”
杨丛义马上摆手制止道:“话不能这么说。朝廷离了我,也还是那个朝廷,前线没了我,一样也可以打仗,我没有那么重要。皇上心中有宏图大志,真定府、燕京、大同府、辽阳府,全都会取,并且希望越快越好。而我和朝廷那帮老臣没人愿意冒险,毕竟短短十年能取得如此战果已经很不容易,先守成,而后徐徐图之,方为上策,一旦冒险失败,失掉了锐气,再想北上便遥遥无期了。”
“一定要记住,我们要成的是千古大业,而不是眼前的微末小功。只要按照朝廷既定战略走,真定府、燕京唾手可得,之后我们的军队便要马上开赴北方草原,彻底断绝游牧蛮人南下劫掠的可能,建立比肩汉唐的大功业!与北方大功业相比,真定府算得了什么,就连燕京也要变成后方基地。”
“你在前线统兵,对危机的辨识能力要强,目光更要看的长远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匈奴,五六百年前的突厥,两百多年前的契丹,几十年前的女真,现在的蒙古诸部,他们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北方,一旦他们在北方统一,形成气候,马上就会南下劫掠,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本性,因为北方寒冷,吃的东西少,他们要活命,要生存,就必须南下抢东西。我们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用辛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凭什么就要给他们抢走,如果想要,可以交换嘛。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等价交换,就必须要有能够征服他们的武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拼死拼活的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还天下一个太平吗?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吗?进入草原,解决了北方问题,才能一劳永逸。心里的格局一定要大,目光一定要看的长远。这是枢密院秘谍司派人深入北方得来的地图,你看看,北方的土地有多么宽广,比之南洋、西洋,也不遑多让!”
杨丛义说着,拿出一张绘制较为粗略的地图递给罗聪。
地图上,燕京以北四五千里,都在地图之中,虽然并不详细,但图中还是标注了不少草原部落的聚居地。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方三千里内都有人生活居住,光是标注下来的部落就有大小数百个,大的部落有好几万人,小的也有数百人,分散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之中。
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个部落,距离燕京都不近,少则五六百里,多则三四千里。
看着看着,罗聪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马匹和粮草军需运输。
北方草原无路,又处处是路,有了马匹便能进退自如,没有马匹,则追不上,跑不掉,粮草物资也没法补给。
随即罗聪便想到了三年前夺取河间府之后,朝廷马上就在河间府建立规模庞大的马场之事,原来真是早有准备,尚未收复真定府、燕京,便已在培育马匹,筹备北上草原,朝廷当真是思虑远大!
据他所知,如今不过两年多时间,河间府数个马场已经拥有大小四五万马匹,照这个速度培育下去,不出五年,培育出五万匹可用的战马应该不成问题。
五万匹战马,足以组建三万精锐骑兵,有三万骑兵,当可驰骋草原,横行无阻,这一天他等得到!
罗聪看着手中的北方地图,内心很是激动。
不过杨丛义给他看地图的目的并不是让他畅想驰骋北方草原,是为了给他一个较为远大的目标,以免他为眼前的微末功勋所诱,坏了朝廷的战略大局。
于是很快提醒道:“北上草原之事,你可提前训练准备,但前提是我们能顺利收复燕京、平州、莱州等地,要不伤元气的收复这些地方,就必须等待时机,绝对不能贪功冒进!”
“大人,我明白,我一定会尽心准备,朝廷没有准备充分之前,没有朝廷的命令,不会贸然动手!”罗聪收起地图,做出承诺。
“好,记住你今天说的话。你主掌河间府兵权,手握五万大军,责任重大,万不可轻心。”杨丛义微微点头,神情慎重。
“大人放心,朝廷既然把河间府交给我,把五万大军交给我,我一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大人所托!”罗聪抬手行礼,再次承诺。
“那就这样吧,等完颜雍派遣援军到平州,我便要返回济南府,到时候河间府和五万大军便全权交给你负责,不要让皇上失望,也不要让朝廷为难。”
“是!我记住了。”
罗聪抬手再行一礼,而后告辞离去。
厅内只剩杨丛义一人,马上陷入沉思之中。
大宋如今的周边形势并不如预想的那般好,甚至稍有不慎,便会堕入深渊。
首先完颜雍除了在大定府、辽阳府有几万驻军,其余军队都在锦州、莱州、平州、燕京地区,大约有二十万人,想要吃下他们,并不容易,反之他们若想倾力南下,则完全有能力一举占领河间府,兵临山东济南府、益都府,若是应对不当,整个山东都会落入完颜雍手中,关于如何夺得山东,完颜雍不会没有考虑过。
而对于山东之忧,杨丛义的应对策略是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军,常年徘徊在莱州湾和渤海南部,偶尔会派几艘战船出现在辽东湾近海,露露脸,以能迅速机动到达辰州、辽阳府的水军牵制完颜雍,让他不敢贸然聚兵南下山东。
但若完颜雍凭着不要辽阳府决心冒险一搏,水军就不一定能牵制得住完颜雍,这种可能存在的危险不能排除。
其次便是真定府金军,他们拥有六七万兵力,多数还是马军,装备也比较精良,关键他们距离大名府很近,一旦突破大名府,两天之内就能兵临汴京,现在也不能排除真定府统帅发疯,拼死南下,来个鱼死网破,求一个千古留名。
朝廷虽然在大名府部署了整整十万大军,预防真定府金军忽然南下,但大名府、真定府周边是广阔的平原,再多的军队也拦不住所有道路,即使路被拦住,全员都有马匹的金军也能从荒野和农田中穿越南下,没有高山大河,什么都阻挡不了南下的骑兵,所以汴京这些年一直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
杨丛义应对真定府金军的策略便是尽量不去撩拨他们,尽量减少跟他们的直接冲突,外松内紧,采取全面防御,禁止大名府的人进入真定府,减少双方的沟通联系,严格控制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让真定府金军始终对大名府以南地区没有清晰的判断,不敢轻举妄动。
不到最后关头,不被逼的活不下去,没有人愿意敞开后背,拼死反击。
杨丛义不逼真定府,也没有必要强逼一头凶兽亡命反扑,只需要慢慢耗下去,消磨掉它的斗志,拖垮它的身体,让它变成一副皮包骨头,断绝它的后路,再给它一些食物和好处,它自然就有可能归附。
但若是朝廷一意孤行,强行要聚兵进攻真定府,七万金军南下,定会糜烂大名府、兴仁府、开封府、归德府等地,大宋没有与之对等的骑兵部队,对方七万人南下肆虐一番,纵马驰骋,根本难以形成有效阻击,很可能他们在肆虐一番之后,还能调转马头,向北方扬长而去,投入燕京完颜雍的怀抱。
如果真是这样,大宋纵使得了真定府,也是得不偿失,并且还大大强化了完颜雍的实力,再想收复燕京便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除此之外,还有西边的西夏。
宋夏两国在西边相互征战几十年,耗费无数国力,如今关中、陕北收复,宋夏两国领土重新接壤,摩擦定然难以避免,一旦两国开战,关中、河东都要被西夏所牵制,将无余力应对大同府、真定府和燕京,收复燕京之路,将会变得漫漫无期。
虽然西夏皇帝李仁孝去年冬天第一时间派遣特使来汴京修复两国关系,愿意和平共处,签订和议盟约,但两国宿怨纠缠百年,不是说想和平就能和平的,谁也不能保证边关不出变故,不将两国拖入战争之中。
这便是汴京面临的三难,任意一个发作,千古大业便成梦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