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澶渊之盟
赵恒到了澶州北城后,宋朝军民的欢呼雀跃,声传几十里外,辽兵面面相觑,心中惊惧,慌乱得摆不成阵式。
这时候,宋军要是趁机出击,辽军未必有胜算!
然后,赵恒没有这样的胆量,他只是象征性地巡视,巡视完毕,便赶紧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他能来澶州,已经算是大着胆子了,如今叫他直面辽军,那是借他十个胆子都不敢做的事!
赵恒躲在南城行宫里,还是不放心,不知道寇准能不能抵御住辽军,当下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
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
赵恒派去的人,马上向皇帝汇报,说寇准胸有成竹,没有慌乱。
赵恒听了,这才不再恐慌。
寇准镇定的同时,整顿军马,他号令明确严肃,使得宋兵战斗力加强。
辽军的数千骑兵迫近澶州城下,寇准立即命令宋兵迎击,杀死俘敌大半,使得敌人退去。
辽军虽然号称二十万大军,但,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眼看是进攻无望了。
宋军在赵恒亲临北城后,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抗战决心。
这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使得辽军的军心动摇了起来。
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看到军队的失败,估计在战场上是捞不到什么便宜,当下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赵恒本就没有抗敌的决心,一见对方要议和,正是求之不得,当下派议和使节曹利用前往辽军的军营。
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他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往来于两军之间,所以,慢慢地成为了出使辽军的最佳使者。
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
寇准等人坚决不肯割让土地,最多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
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着。
最后,由于宋朝态度坚决,使得辽国做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接下来,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问题了。
曹利用临行前请示赵恒,赵恒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
曹利用从赵恒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
寇准厉声对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我必定要砍掉你的头!”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刚正,说到做到,自己要是答应超过三十万的话,真的会被砍头,当下只得硬着头皮去和辽国谈判了。
寇准其实是不赞成议和的,他始终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
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也主张去夺取幽燕数州。
但是,赵恒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
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
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这一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曹利用在每年岁币上,跟辽国一再讨价还价,死守住三十万的底线。
辽国见曹利用这么难搞,知道不降低要求是不行了,当下降到了三十万!
曹利用冒汗的脑袋,精神上紧绷的弦,这才松了下来——他不能不紧张啊,因为是提着脑袋在谈判!
两国就此制定了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最后一条,使得大宋占到了大大的好处,因为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
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就此和平了几十年。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他要岁贡的金额。
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三根指头。
赵恒以为是三百万两,不由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
曹利用这才把三十万两的的金额说了出来。
赵恒听了,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这种议和,在历史上本是耻辱的事,可是,澶渊之盟,在历史上,从来是只有意义,没有危害。因为北宋在边境上设置榷场后,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所以,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意义,推动了宋辽两国的发展和融合。
这一事,赵恒虽然没有坚定的信念去抵挡辽国,但好歹冒着生命危险去,使得宋军士气大涨,击败辽军,也算是有功;但,真正居功至伟的是宰相寇准。
他在众人主张迁都的时候,坚持反对,要求皇帝御驾亲征;而在皇帝信心动摇的时候,他又坚定了皇帝的信心;在作战上,他做出准确的方案;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正是他这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勇,挫败了敌人,保全了国家。
我们说智慧,这种临危无惧,为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就是一种大智慧!许多事,没有勇气是干不成的!有勇气,才能无畏无惧,才能一往无前,做到成功!
寇准,是个有着勇气的一个人!
寇准,以他的刚正英勇,保卫了国家,使得宋辽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凭这功劳,载入史册,可以不朽矣!
这时候,宋军要是趁机出击,辽军未必有胜算!
然后,赵恒没有这样的胆量,他只是象征性地巡视,巡视完毕,便赶紧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他能来澶州,已经算是大着胆子了,如今叫他直面辽军,那是借他十个胆子都不敢做的事!
赵恒躲在南城行宫里,还是不放心,不知道寇准能不能抵御住辽军,当下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
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
赵恒派去的人,马上向皇帝汇报,说寇准胸有成竹,没有慌乱。
赵恒听了,这才不再恐慌。
寇准镇定的同时,整顿军马,他号令明确严肃,使得宋兵战斗力加强。
辽军的数千骑兵迫近澶州城下,寇准立即命令宋兵迎击,杀死俘敌大半,使得敌人退去。
辽军虽然号称二十万大军,但,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十月以后,辽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眼看是进攻无望了。
宋军在赵恒亲临北城后,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抗战决心。
这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使得辽军的军心动摇了起来。
辽国太后萧绰及大丞相耶律隆运,看到军队的失败,估计在战场上是捞不到什么便宜,当下转而向北宋议和,企图从谈判桌上获得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好处。
赵恒本就没有抗敌的决心,一见对方要议和,正是求之不得,当下派议和使节曹利用前往辽军的军营。
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他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往来于两军之间,所以,慢慢地成为了出使辽军的最佳使者。
辽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
寇准等人坚决不肯割让土地,最多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
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着。
最后,由于宋朝态度坚决,使得辽国做出让步,达成了停战协议。
接下来,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问题了。
曹利用临行前请示赵恒,赵恒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
曹利用从赵恒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
寇准厉声对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我必定要砍掉你的头!”
曹利用知道寇准的刚正,说到做到,自己要是答应超过三十万的话,真的会被砍头,当下只得硬着头皮去和辽国谈判了。
寇准其实是不赞成议和的,他始终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
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也主张去夺取幽燕数州。
但是,赵恒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
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
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这一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曹利用在每年岁币上,跟辽国一再讨价还价,死守住三十万的底线。
辽国见曹利用这么难搞,知道不降低要求是不行了,当下降到了三十万!
曹利用冒汗的脑袋,精神上紧绷的弦,这才松了下来——他不能不紧张啊,因为是提着脑袋在谈判!
两国就此制定了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最后一条,使得大宋占到了大大的好处,因为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
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就此和平了几十年。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他要岁贡的金额。
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三根指头。
赵恒以为是三百万两,不由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
曹利用这才把三十万两的的金额说了出来。
赵恒听了,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这种议和,在历史上本是耻辱的事,可是,澶渊之盟,在历史上,从来是只有意义,没有危害。因为北宋在边境上设置榷场后,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所以,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意义,推动了宋辽两国的发展和融合。
这一事,赵恒虽然没有坚定的信念去抵挡辽国,但好歹冒着生命危险去,使得宋军士气大涨,击败辽军,也算是有功;但,真正居功至伟的是宰相寇准。
他在众人主张迁都的时候,坚持反对,要求皇帝御驾亲征;而在皇帝信心动摇的时候,他又坚定了皇帝的信心;在作战上,他做出准确的方案;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畏惧!
正是他这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勇,挫败了敌人,保全了国家。
我们说智慧,这种临危无惧,为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就是一种大智慧!许多事,没有勇气是干不成的!有勇气,才能无畏无惧,才能一往无前,做到成功!
寇准,是个有着勇气的一个人!
寇准,以他的刚正英勇,保卫了国家,使得宋辽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凭这功劳,载入史册,可以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