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红楼梦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体谅体谅。”贾宝玉一心急切地想见到秦钟,自然听不出袭人话里的意思。
  “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给小子们去了。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比不得家里有人照顾。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
  “我知道了。你们就放心吧。我啊,自己会调停自己的。你们也别在屋里闷死,你们常常出去和林姑娘他们一处顽笑着才好。”贾宝玉说。此处我们就感到奇怪了,怎么他自己又让丫鬟和自己一同私奔的人一处顽笑?
  “这些我们自己都省得。快去给老太太老爷太太请安。”袭人吩咐说。
  “那秦相公可接来了?”宝玉问袭人。
  “已经去接了。”
  宝玉一听,着急得走路打了个趔趄,他又吩咐道:“晴雯、麝月,今儿我去上学,只留你们几个在家,若有烦闷千万别撑着,自己多顽耍才是。还有秋纹,你也一样,若有嬷嬷多嘴也别顶撞,自己暗自忍耐就是了。”
  晴雯麝月,意思是没有云的夜晚,也就是天空晴朗的夜晚。也就是说,贾宝玉明明是知道私奔后将会面临诸多见艰难,却毅然决然地与人私奔了。
  秋纹,反过来就是纹秋,什么意思,就是写“秋”的故事。秋是萧条悲凉的季节。也就是说从此之后贾宝玉要过悲凉萧条的生活了。
  晴雯听了贾宝玉的嘱咐,说:“好不容易你要去上学了,我们不嘱咐你倒好了,你倒是还偏偏嘱咐上我们了。”
  贾宝玉来给贾政请安,贾政问:“你这从哪来啊?”
  “刚请过老太太、太太的安来的。”
  “嗯,又是去哪里?”也就是说,袭人可能把贾宝玉要私奔的事情报告给了贾政。
  贾宝玉回答:“上学去!”
  贾政一听,竟然恼了,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都要羞死了。依我的话,你还是去顽才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也就是说,贾政在批判贾宝玉“脏”,一个公子哥不读书就“脏”了么?我们很难理解。他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时旁边有人劝说:“老世兄何必又如此呢?三两年就可显成名了。“又”,暗示了贾宝玉想私奔并做出来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是两次以上。也就是说,贾宝玉多次想私奔。
  这时贾政大怒,呵斥左右问:“跟着宝玉上学的是谁?!”
  宝玉的一群侍卫连忙向贾政请安。
  “你就是宝玉奶娘之子名唤李贵的?”贾政问最前面的那个侍从。
  “正是小的。”侍从恭敬地答道。
  贾政指着他们训斥道:“原来就是你们几个不中用的东西!你们成天跟着他上学,到底是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还学了些精致的淘气!你等着,等闲了闲,我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表面上好像在骂贾宝玉,其实是贾政在暗示这些家奴们不能把贾宝玉想私奔的事情泄露出去。
  “回老爷的话,哥儿确实用功读书,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可不敢撒谎啊。确实是呦呦鹿鸣,荷叶浮苹。”大家听了这个侍从的话都笑了起来,因为这是汉末曹操所作的一首诗,名叫《短歌行》中的一句,原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小鹿快乐地在田地间吃草。就是说贾宝玉借吟诵这首诗表达自己想统一天下的雄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就是说,这句诗暗示贾宝玉其实没什么大野心和大抱负,他的内心其实更渴大自然渴望望普通的生活。但是呢,这句却被改了,说是“呦呦鹿鸣,荷叶浮苹”,还强调确实是几个字,就是说,小鹿在高兴地叫,小鹿喜欢的草藏在荷叶下面。也就是说,贾宝玉喜欢的东西其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梦幻泡影,根本无法实现。另外,也暗示他们私奔时,贾宝玉在呼唤藏在暗处的林黛玉的场景。
  贾政听了,说:“他就是学了三十本诗经,那也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学里请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要那些虚应的故事,先把四书给我一气解明了、背熟了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学四书五经吗?贾宝玉已经学到了五经的开始的诗经了,并且都开始背非常有教育内涵的《短歌行》了,怎么贾政又让他从四书开始学起了呢?“虚应”的故事,《短歌行》应了什么呢?短歌行是曹操写的,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和求贤若渴的思想,而且还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可是事实上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做的处处都是不忠之事。为什么贾政对这个这么敏感呢?之前我们说了,贾赦、贾政实际上两个摄政王,就是清朝当时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后来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弹劾取消了摄政王的地位。那么可以说贾赦其实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是唯一的摄政王了,就是贾政。贾政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正是曹操当时做的事情。那么贾政怎么能不怕呢?一旦被长大后的顺治帝猜忌,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所以现在听到奴才说贾宝玉在学这些东西,怎么能不怕呢?
  被贾政骂完了贾宝玉于是在侍从的安排下上学去了。
  这是贾家办的学校,是始祖建的,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就可以来这里上学。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学或者中学,上完了可以接着上高中或者大学的那种学校。
  “凡族中有官爵之人,皆供给银两,按俸之多寡帮助,为学中之费。特共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专为训课子弟。”也就是说,这个学校是皇室中“上书房”的雏形,这是一个宫廷中的学校。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塾掌,就是校长在念,学生们在跟着念。
  你听校长念的两句是什么意思?说啊,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要出远门。要是想出远门的话呢,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了。如果能继承父亲的遗志三年,就可以称作孝顺了。
  之前,在这部作品的开始,一僧一道的唱词里就有提到过这个话题,原句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用一僧一道的唱词来暗示主人公贾宝玉的“不孝”。那贾宝玉不孝在哪里呢?这个校长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远游”、“改父道“。贾宝玉的”父道“是什么,就是贾政让他读四书,他不但读了四书,还读了五经。那读者问了,哪里体现贾宝玉读四书了呢?因为贾宝玉曾经说过一句话“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也就是说贾宝玉不但读了四书还理解的很透彻。那时候他十分听贾政的话,非常认为贾政说的”除了四书,别的都不用读了“的观点,可是现在呢?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机,不再拘泥于贾政所说的观点,也就是说,贾政再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很难了。也就是说贾宝玉和贾政的矛盾和斗争现在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已经到了需要”拼个你死我活“的阶段了。
  也就是说,贾宝玉的不孝,对于王夫人来说,是远游;对于贾政来说,是读了四书之外的书。如果他不读四书之外的书,不读《五经》,不读《短歌行》,那么贾政依旧可以坦然地做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的大业,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贾宝玉就可以依然浑浑噩噩地当他的公子哥,他们都可以相安无事。可是现在,贾宝玉长大了。这时他看到了秦钟。也就是说,贾宝玉这两条不孝的原因都与秦钟有关。
  校长又念道:“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这句话暗示了贾宝玉的母亲后来年事很高。我们知道顺治的母亲是谁呀,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顺治死了以后还辅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熙大帝,所以此处暗示了王夫人后来的命运。
  自此以后,就是说这三件不孝的事情发生了以后,宝玉和秦钟同来通往,同坐同起,愈见亲密。暗示了顺治帝退位以后和恪妃在一起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