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吴三桂又双叒叕(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八旗蒙古看押着,八旗汉军也很快赶来了,吴三桂再是又双叒叕想临阵脱逃,都变得困难起来。
  吴三桂那叫一个愁啊!真要是将麾下人马拼没了,别看现在阿济格说的好听,大清的王爷,可刚刚因为麾下人马拼没了的大清王爷,不就是被他阿济格随便找个理由杀了吗?
  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摄政王、叔王、满洲王爷,不是他这种见到满洲人小兵都要客客气气,见到满洲贝子都要下跪自称奴才的汉奸王爷能比的。
  吴三桂可不想因为手下没人,而不小心得罪哪个主子,被随便给杀了。
  再看王永吉的时候,吴三桂满是歉意,因为就是他的优柔寡断,不仅一次次的害了他自己,还将王永吉给连累了。
  “还是高第有先见之明啊!”
  吴三桂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跟王永吉感叹道。
  高第本是关宁第二大势力,如今却是将保存实力加明哲保身做的最好的,麾下人马窝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看似谁来就跪谁,但谁也没让他吃过亏。
  倒是他吴三桂想吞并高第的人马,让高第吃了一场大败,折损了不少,可清虏主子一来,又逼着他吴三桂将俘获高第的人马又还回去了,如此高第的损失可以说微乎及微。
  而现在满洲主子求援,他高第却以道路不通为由不来,这无疑又断了满洲主子对他的供给,满洲主子虽然暂时因为没办法跟他算账,也就没有撕破脸皮,但断了他的供给是肯定的。
  “你说这高第麾下也有四五万人马,且最初颇得满洲人扶持,因此家眷也在自己手中,不想我等家眷受满洲人控制。
  可算上家眷,他高第麾下就是二十多万军民,如今他跟满洲人找理由、找借口,阳奉阴违,满洲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收拾不了他,但断他的军饷供给是肯定的。
  那么高第的二十多万军民,如此庞大的吃喝用度,如何解决?军不可一日无粮啊!”
  面对吴三桂的这个提问,王永吉因为丧失了全身而退的机会,而有些心不在焉的回答着:
  “山海关周边的地,他高第的军眷都在种着,且都是郑家军推行的洋芋、番薯、番麦。
  而且,据关宁内部小道消息,他高第已经在去年冬季,河北永平等大部分府州县都落入明军手里,朝廷对高第的供给时断时续的时候。
  为了补贴吃食,他甚至开始偷偷凿冰捕渔,据说海水解冻之后,他竟然胆大包天的偷偷出海捕渔。
  这真是不知道他怎么做到……”
  说着说着,本还是心不在焉的王永吉,一脸惊愕的看着吴三桂,在吴三桂的脸上,他同样看到了惊愕。
  高第为何能在没有掩护,又是沿海地区及永平府明军的边上耕种?为何能出海捕渔?为何山海关南北都战火连天,唯独山海关独善其身?
  一个个问题相结合,很多事情就浮出水面了。
  “高第又勾搭上明军了!!!”
  吴三桂与王永吉同时道,可因为两人的合音,所以声音一叠加,而有些大,于是两人都像是刚刚偷了东西的小偷一样,四处观望,看周围都是亲信家将,才放心下来。
  “刚刚不管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都要一个字都能泄露!”
  “是!”
  在亲信家将面前,吴三桂还是有绝对的权威的,毕竟这不是他吴三桂这一代人的家将了,而是吴家几代人的忠诚拥护者。
  高第很可能有跟明军,且不出意外还是郑家军给勾搭上了,所以得以明哲保身,他吴三桂与王永吉就头痛了啊!
  可不管他俩头不头痛,眼前要做的,就是集结他处的兵力,重点防御缺口。
  大量的关宁汉奸军被抽调到了缺口处,调着调着吴三桂想到了这是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也是一个光明正大将手下人马集合到一起的机会,只有将麾下人马都集合在一起,才能好办事。
  于是在吴三桂王永吉的主动请求下,总算赶过来的三万包衣军,接替了除了缺口处外的城墙城防,关宁汉奸军得以集中兵力防御缺口。
  因为都是关宁汉奸军,指挥统一,配合默契度高,虽明军攻城依旧激烈,但还别说在吴三桂几次亲自上阵的情况下,因为红夷大炮乘攻城间隙的洗礼,而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缺口,都被吴三桂给顶住了。
  一队队的关宁汉奸军的伤员,从阿济格身边抬过,越来越多的关宁汉奸军尸体,在身后堆成了小山,看着吴三桂如此卖力的表现,他阿济格还挺高兴的,以为自己御下有功,最起码比防守外城时还要求援济尔哈朗强多了。
  阿济格就是如此觉得的,甚至开始幻想,他是不是也该被封叔王,他是亲王没错,但却不是皇帝亲封的叔王,这是阿济格一直以来的痛,现在他看来,有机会了。
  这边阿济格在想入非非,也更没了派麾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去支援吴三桂的意思。
  那边,因为包衣军接替了关宁汉奸军的城防,虽然睡了一觉的包衣军,在防守的时候没有打瞌睡,更没有偷偷睡懒觉,防御严密度反而不如睡懒觉的关宁汉奸军了。
  关宁汉奸军毕竟老于守城,什么位置重要,什么是守城警戒的关键,什么位置可以偷会懒都一清二楚。
  比如城下的篝火,就是关宁汉奸军再偷懒也不会让它熄灭的一处。
  可包衣军接替城防之后,也不偷懒了,城头巡逻队也多了,但城外的篝火却没人管了。
  城外的篝火需要人坐吊篮下去时刻添柴,而这添柴之人,无疑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没有几个愿意去,征召成军之前,大家同是包衣,谁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威,可以让他人去冒着这么大的风险。
  再说,包衣军的将领们,也没将城下的篝火当回事。
  篝火慢慢熄灭,让一直在外埋伏的黄廷热血沸腾了,不动声色的一条命令,因为知道要等很久,而听黄廷命令补个觉的火器营精锐们被叫醒。

章节目录